永远改变音乐历史的 10 部伟大的机器
硬件采样器已死,唉,即便没死,也快了。采样器是电脑音乐制作时代的第一个牺牲品,这也很好理解。采样的整个重点就是将一个音频片段转换成一组电脑编码,然后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各种控制操作。这是一个软件的工作,而采样机基本上就是专门根据这样的软件而设计的电脑,当然,再比这个稍微丰富一点点。
然而,在当时,采样器是技术上的奇迹;是那些咱们在流行歌排行榜上看到的名字才能买得起的科技领先的产品。当平民价位的采样技术被公布后,音乐制作上的巨大革命就开始了,正如当年硬盘录音技术(这项技术在采样技术出现后也过时了)公布一样。
如果想要整理一份采样器”best of”清单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打算这么做,在清单顶上的一定是那些最新的,高解析度的产品。而历史上那些意义重大的产品反而很难上榜。所以,我们整理了一个清单,里面是我们评估认为是过去三十年历史上最重要的采样器(信不信由你了)。这些乐器成为了(或者它们尝试过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改变了音乐制作和演奏的方式。
NO.10 Akai Z4/Z8(2002)
两者要么超前/要么落伍
这是Timing差到极点的例子。真的,2002年的时候Z8和它的小兄弟,功能上完全一样的Z4发布时,正是硬件采样器行将就木,被成熟的软件方案吹响丧钟的时候。真是太糟糕了,Z系列其实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因为它们是第一款24-bit/96kHz的硬件采样器。同时,它们配备了一对MIDI I/O组,支持总共32个MIDI通道,64个合声声部(指64轨?请高手解答),这个奢侈的配置让你觉得你会成为有朝一日你能成为把这些配置全用上的专业音乐人。
另外的,内置的20GB硬盘和最大支持512MB RAM。大量可用的输入和输出配置,尽管Z4上绝大多数的配置都是作为选配。同样Z4上作为选配的是Z8的内置效果,通过一个EB4JS多重效果电路板实现。常用的效果比如reverb和delay,加上chorus,dynamics,flangers,以及更为复杂的终极奥义比如音准修复,失真和自动相移等等。
标准的采样工具包括了常用的trimming,cropping,time-stretch和looping(auto-looping可选)。同样也可以切分区域然后将这些区域定义到键盘上。Resampling(带效果!)和BPM匹配同样可用。
标准的合成器功能也包含了,包括了Akai的最好filter类型。每个声音都有一对LFO和三个包络线发生器(envelop generator),以及很多做调制(modulation)和扭曲(mayhem)的机会。
通过免费的AKSYS编辑软件(到现在仍然可用)可以让平时的日常工作变得简单。在你的采样器通过USB连接到的主电脑上运行这款软件就行。通过可定义的旋钮实时的缩混,Z4上有四个,Z8上有八个。
如果你觉得Z4和Z8听起来能和那些软件采样器竞争,那么你就能理解为什么Akai觉得市场上还有高端硬件采样器的空间。不幸的是对Akai来说,Z4和Z8很快就被埋没了,而且价格最后被压得很可笑的低,真是太糟了----它们可能是历史上卖得最差的最好的采样器!
NO.9 Ensoniq ASR-10(1992)
怪物级尺寸,怪物级动力
Ensoniq的成功基于他们亲民价位的采样器,代表作品就是具有开创意义的Mirage和它的合成器兄弟,ESQ-1。很久之前,Ensoniq的客户们就在吵着要更专业品质的机器,公司的反应就是EPS这款采样器和它的自带周边效果,更高的解码率的后代,EPS 16+。
这些机器都一度卖得大热,然后大量的用户购买后,马上发现它们不那么可靠。笔者曾经就带着两台EPS采样器去演出,同时心里很清楚,不知道哪一台就会在任何时候死机,荧光屏幕上显示着可怕的”SYSTEM ERROR 018”。
值得赞扬的是,Ensoniq对返修的产品回应非常迅速,更值得赞扬的是,他们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在产品升级的时候,他们做得很正确,这款升级后的产品就是现在成为经典的ASR-10。
ASR-10是一款强大的机器。它很大,很时尚,看起来像一款昂贵的产品。听起来也像,归功于高解码采样引擎和64个精选的效果(从奢华的DP/4效果处理器中挑选出来),这款工作站的配置空前的强大。
DP/4不是唯一一款”借”给ASR-10技术的Ensoniq产品。采样可以像Ensoniq的VFX合成器的Transwaves那样的方式存储和回放。三组包络线发生器(envelop generator),LFO,噪音发生器和调制矩阵共同组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合成器引擎。
这就是这款非常流行的Ensoniq音序器,允许16轨96PPQ的解码率。每首歌允许80组音序可以存储和串联上。同时ASR-10可以在音序器运行的同时采样!
同时也别忘了”磁带录音机”,可以允许两轨音频同时录音并且与音序器重合。哦,我们提到了它还能resample吗?
显然ASR-10是一款值得音乐人们考虑的机器,直到今天在二手市场上它还卖得很好。非常棒的产品。
No.8 Roland V-Synth(2003)
或者我应该说它是V-Sampler?
这是我们这个清单上目前唯一一款还在生产的产品,Roland的V-Synth,正如它的名字那样,被当作合成器发售,而不是一款采样器。实际上,它两者都是。它将一些不同的合成器技术整合到一起,包含了跟Roland的SH-201同样的模拟建模。我还必须得承认,精明的,相对不寻常的采样回放的思路。
像很多现代的带存储的合成器一样,V-Synth自带了很多常见的为基本的编曲套路设计得的采样。然而V-Synth从其它产品中脱颖而出的一点是,它允许用户将预设的采样完全覆盖。
这些采样都可以和模拟调制引擎结合,再通过基于合成音色模型技术的过虑器和效果器润色。所有这些常见的合成器功能都是预设好也是大家期望有的,但是咋一听,它听起来也没那么特别,是吗?不,你不会觉得它听起来特别,直到你仔细研究Roland的采样回放技术对你的采样实现的改进。
在早些时候,Roland通过高端的VP-9000做了一些尝试。这是一款采用了Roland领先的采样控制技术,包括时值、拉伸、转调、相位等等控制元素的产品。今天,改变一个采样的速度而不改变音高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回到2001年,硬件很难实现这一点。不幸的是VP-9000的价格(三千美金多)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高的门槛。
然而,同样的技术,用到一个更加全面的乐器上的的时候会很有意义。尤其是这件乐器有着骄傲的演出用设置,比如一对D-Beam控制器,或者时间轴触摸板,可以在”演奏”采样控制时实时使用。
V-Synth绝对是合成器中的另类。如果你想叠加127个速度叠加的鼓点或者创建一个精心设置的多重采样钢琴片段,你得再找找其它产品。然而如果你想仍进来一堆采样,然后又把它们整合得完全感觉不到是后期加工的,V-Synth就是你要找的东西。
No.7 Casio FZ-1(1987)
非常强大但不被理解
有时候,有的产品出来的时候带着绝对的竞争优势,将所有的同类产品都抛在身后,但是出于某种原因这样的产品有时候几乎没人知道,更没人理解,最终在市场上消声灭迹了,而有一些不那么出色的产品却获得了利润和褒奖。
Casio的FZ-1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它本应该成为经典的。在声音,品质,价格和交互性上它都开创了先河。然而市场的反响相当冷淡,销售情况跟Casio其它产品通常达到的数字简直不能比。即便是CZ-101的大量销售也不足以让Casio这个品牌在专业音乐制作市场上受到关注。
但是FZ-1真的是一款彻头彻尾的专业乐器。坚固如同坦克,看起来也比当时其它的采样器都成熟得多。它配了一个很酷的LCD屏幕你在那上面可以看到波形。那些波形的文件?16-bit(尽管只是32kHz)华丽的声音,宝贝儿。在1987年这是非常让人激动的,尤其考虑到,FZ-1只需要几千美金。这个价位其它的机器都没有图形显示,而且徘徊在12-bit采样率上。
更多的,FZ-1提供了内置的额外的合成器,允许用户将自己可能可以与采样相组合的波形组合到一起,发送经过信号通道。很多Casio的CZ系列的合成器功能都被FZ-1继承了,包括八组舞台包络线。
FZ-1理所当然地被很多竞争厂家视为威胁,有些人就开始造谣中伤它。其实他们不用那么费事的。Casio对专业音乐市场的不重视已是定局,FZ-1这样出色的采样器也没有后继者。就这样FZ-1离开了市场,而竞争对手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中端价位的采样器都应该有些什么样的配置。
No.6 Kurzweil K250(1984)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看看这个配置吧: 16-bit采样,采样率最高达50kHz;12-轨音序器最多支持40首歌;采样速度感应交叉淡入淡出;每个人声一对低频震荡器;杀手锏是内置预存的多重采样乐器。此外还有FM合成器,基于Mac的编辑功能和内置的音效,你可能都忘了这是一个采样器市场的新人。这款产品发布于1984年。
不用说,当时它的价格也不菲。Kurzweil K250几乎让很多人破产,它超过了一万英镑!长吸一口气。然而,当你在它发售的那一年购买后,可能你会发现,你很多年都不需要升级设备。它就坐在Paul Schaffer的设备链的中心位置,在Letterman show上出现了十多年了。对于第一次设计一件乐器的未来主义者,发明家Pay Kurzweil来说,这是件非常酷的事儿。
同时,事情往往也没有表面上那么美好。比如说,你实际上没法不通过上面提到的声音调制软件在这台机器上做采样,软件甚至是在这款采样器发售后的一段时间才销售。这意味着,用它做采样需要一台Mac。
它的16-bit是真正的16-bit,或者是10-bit带着一些障眼法?其实无所谓了,因为K250听起来真是太棒了,同时它的88键全配重键盘演奏起来感觉太好了。K250宣告了Kurzweil正式进入采样器市场,甚至影响了Kurzweil的产品线直到今天。有可能你已经无数次听到了它的声音只是你不认识它。你甚至可能觉得你听到的是一架原声钢琴或者Steinberger的贝司。不管Kurzweil的工程师们施展了什么样的法术,他们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条件下,成功地制作出一件听起来超棒的乐器。
No.5 Akai MPC-60(1988)
Roger Linn的大师之作
Roger Linn以改变了流行音乐制作的版本而闻名。我们可能不用特意提他的Linn LM-1鼓机以一己之力将采样鼓音源带入了流行音乐大辞典。在LM-1之后,在他开始研发后来厄运缠身的Linn 9000之前,他制作了续作LinnDrum。Linn9000配备了采样鼓音源,用户采样以及音序,是一台巨大的机器。不幸的是,Linn9000刚发布不久,Linn Electronics公司就关张了。
Linn从来就不是那种放过灵感的人。他把他所知道的所有关于鼓机,音序和采样的东西都放入了他的下一个节奏机器设计中,这款机器就是Akai的MPC-60。发布于1988年,MPC-60配备了12位采样,99轨音序器最大六万个音符的容量以及延续至今的,经典的Akai 4X4打击垫。
外观很简朴(典型日式八位机风格),做工却达到了战舰级别,看起来不怎么让人喜欢。然而MPC-60完全是为了jam而设计的。用它编曲和演奏时乐趣非凡,用Linn的节奏机器能做出很特别的律动,是市面上其它机器都做不出来的。MPC-60生来就是为了成为hip-hop和R&B的制作工具。这款机器强调节奏,它的12-bit采样带有一些独特的细节,使它完美胜任街舞和嘻哈类音乐风格。
一款稳定而激发灵感的演出设备,它名至实归。尽管Akai(和众多的同行业的模仿者们)在MPC-60发布后按照这个套路又做了很多改进和变化,推出了很多产品,但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在使用真正的经典。
No.4 Ensoniq Mirage(1984)
因为它打破了价格壁垒
明显的,这个清单的作者已经偏离了理性的轨道了。他真的想把这个叫Mirage的脏兮兮的大厚板子列为采样器top 10的第四位?小伙伴们都泪奔了,这款机器有一个两位(没错,最多两个字母或数字)的十六进制LED显示屏!
如果要理解Mirage发布时它对音乐制作领域开天辟地的意义(开始严肃起来了),你必须理解在当时,平民级的音乐人是没有任何可能进入采样的世界的。在Mirage面市之前,只有顶级的大咖才能买得起采样器。比如Emulator要八千美金,而Fairlight CMI要花费令人乍舌的四万美金!Mirage的价格出来的时候让人没那么激动了,它仅售1695USD。
这么小的一笔投入你能获得什么?其实,Mirage能提供的已经非常多了!但是它也带来了很多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就是你会发现Mirage可以实现很高阶的采样功能,但是你得花额外的钱去买独立的MASOS升级版采样软件和升级版采样指导才能获得这些功能。
第二个小问题就是它令人揪心的操作界面。是的,它的LED显示屏只能显示两位,按钮也非常初级,尽管厂家已经很贴心的考虑到了,大多数按钮只对应一个或者两个功能。显示屏的限制意味着你要么把你想要的参数设置和它们对应的按钮都挤在脑子里,或者更土一点,把说明书里相关的那几张纸撕下来粘在方便看的地方。很尴尬地说,我们选择了后者,所以十几年来这本破破烂烂的说明书跟着我们去了很多录音棚。
Mirage的技术参数在当年是很酷的8-bit,最大30kHz的采样率。然而,内置的存储被限制在了128KB(当年的技术限制),所以大多数用户不得不降低采样率,来获得更多的存储空间。
有一点让Mirage屹立不倒的是,它使用了模拟的filter。带着混响的filter有专属的5级包络线,压缩之后可以提供非常舒服的锐利的高频。同时通过自带的键盘或者MIDI接口可以对输入的力度做出响应。
好吧,你会说,今天讨论Mirage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很多权威人士都会说no。我希望你再想想。今天可以以非常低的价格获得一台Mirage,它那糟糕的音质反而会比较适合做一些嘻哈和工业风格的音乐。甚至有基于PC的软件编辑器来让你更方便连接到机器的核心,然且今天任然有来自Syntaur公司的支持,他们可以出售给你声音,磁盘,说明书或者更换的配件。更进一步的,他们有一种叫Soundprocess的神奇的操作系统,可以将Mirage转化为一个16通道的多音色数字合成器。
今天看起来Mirage像是一个笑话,但是在80年代中期,它完全打破了价格壁垒,让很多音乐人有了第一次尝试采样的机会,这让它在这份采样器Top10名单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No.3 Akai S1000(1988)
加入了立体声
追随Akai专业级的产品S900,S1000有着大量让人惊喜的细节。S900是一款介于超级便宜的Mirage和超级贵的比如E-MU等公司的产品之间的中端产品。它使用起来很简单听起来也很好,销量当然非常大。然而如同当时市场上所有同类产品一样它有一个致命的限制,它只能支持单声道采样。今天立体声采样被视为是默认的,然而在80年代末,立体声采样会是一个奢求,因为这样会导致双倍的内存占用和至少双倍的loop编辑难度。
S1000完全引领了立体声采样的时代的到来,完全CD音质,16-bit深度,44.1kHz采样率。你可以连接最大32MB的采样存储器,实现各种高阶的编辑功能,比如自动looping,甚至是时间轴拉伸。
保守的外观,大屏幕背光显示,带角度的控制面板和前置XLR输入,明显的,这是一款彻头彻尾的专业机器。在当时,采样器的价格开始变得现实,S1000一上架就是快五千美金。明显高过Ensoniq最新的产品,与同时期的Roland和Seqential的产品价格差不多。
也许有点贵,但它却卖得比前任产品更好,迅速成为行业标准工具。尤其获得了巡演的音频人员的青睐,对于他们来说,坚固的做工和基于ROM的操作系统意味着它可以被信任,能让他们每夜的演出工作变得更简单。
S1000几乎无处不在,它的文件格式也同样成为了工业标准。甚至20年后,很少有开发者在考虑发行一款采样器时不去考虑利用现有的宏大的S1000的音色库。
今天看起来它一点都华丽,与最新的采样器比起来它也很难胜出,但是有可能你在80年代末期买了一台S1000,到今天你还在使用。
No.2 E-MU Systems Emulator(1982)
某种意义上说让采样变得可以负担
回到本文之前Mirage的配置。把它和Emulator的8-bit,27kHz采样率,128KB采样记忆对比,Emulator显得有点弱。更不用说Emulator不加JL Cooper的第三方改装的话完全没有filtering。实际上没有改装的话它都没有个包络线发生器。也没有一个释放模式。当你触发一个音符后,这个采样会一直演奏到世界末日,天哪!
显示屏看起来怎么样?好吧,它都没有显示屏。所有的编程都得靠耳朵完成。你可以loop和截取采样,然后每两个一组存到5 1/4寸软盘上。
这样一台机器要花多少钱?令人惊讶的八千粒豆子(?)。考虑到当时唯一的另外一个选择要花几乎五倍的价钱。你就会明白为什么Emulator会让整个业界侧目。不考虑那些限制,没人听过类似这样的东西。然而这也意味着没人曾经尝试卖过这样的东西,所以早期Emulator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公司不断尝试准确理解音乐家们对这样的新式乐器所抱的需求的历史。
E-MU,值得赞扬的是,预测到内置的高品质采样乐器音色哭能够帮助Emulator的销售,迅速地建立起来一个更加出色的原厂音色库,其中很多声音直到今天都经常被听到。
E-MU几乎是凭借Emulator在穿越未知地区,他们学到的经验让他们开发了先进得多的EII以及后来的EIII,更不用管那些从E-MU的创业史上收益的制造商们。就像Minimoog给未来的合成器定了基调一样,Emulator为后续的采样器都勾画了蓝图。一款真正的经典。
No.1 Fairlight CMI(1979)
改变游戏规则的人
很难想象如果Fairlight在1979年没有面市的话,整个音乐世界会是什么样。这款乐器将整个世界带入了采样的世界,尽管,很奇怪地,采样是那帮研发者们事后才想起来的。实际上Fairlight研发的初衷是一款高端的合成工具,其中波形可以通过配套的光电笔和显示器抓取出来。
然而,正是Fairlight的采样能力震惊了音乐制作世界,同DX-7合成器一道,统治了80年代上半个十年的声音。采样的配置非常惊人:16-bit,100kHz采样率, looping和resampling功能,所有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高科技的显示器操作。
然而,四万美金的起步价决定了这不是那些隔壁车库里排练的小孩们负担得起的设备。这是一款天价机器,客户也都是大咖,比如Thomas Dolby, The Cars, Prince, Trevor Horn等等。换句话说,那些人的音乐主导了电台,通过这种方式把Fairlight的声音(以及通过它的采样)植入到我们的共同文化认知中。
每个人都想要Fairlight,买得起的人纷纷签了合同。剩下的人就得等其它的厂商哪天把采样器的价格降下来。这事儿真的发生了。实际上,Fairlight的影响有一个很直接的例子: E-MU的Dave Rossum在1980年的AES show上游览时,目睹了Fairlight现场的表现,然后开始思考如何制作出一款纯粹为采样设计的机器,以更为便宜的价格在市场上发售。
Fairlight这些年来也一直在进化,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最终它的地位会恰恰被受他影响而诞生的乐器所推翻。很奇怪地,事情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轮回。原版的Fairlight CMI,和它古怪的,有特点的声音现在被认为是复古音色的典范,而作为那些采样来源的真正的乐器早就被人遗忘了。
现在的二手市场上Fairlight仍然被高价出售,但不是说你就是非买二手不可。横空出世一般,Peter Vogel,原版的研发团队成员之一,唤醒了沉睡的美人,推出了全新的30周年纪念版。现在是不是有人已经不淡定了?
文章出处 http://www.unicover.com.cn/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
2015-10-20 10:51
匿名
音乐播放机
-
2014-04-19 16:40
nolita13
谁凭的,二逼吧
-
2014-04-15 16:07
匿名
如果没记错,陈建平先生 (乐家轩录音室) 在台湾开雅弦录音室时,曾拥有 New England Digital Synclavier II、Fairlight CMI 及 Kurzweil K250,听说该 Fairlight 后来到了张亚东先生处,但不知是否正确?
-
2014-04-15 15:46
匿名
New England Digital Corp. (1976–1993) The Synclavier is something like the Rolls Royce of vintage synthesizer heritage. The only competition in its time came from the Australian made Fairlight CMI. The first version of Synclavier appeared in 1977/78 but was soon replaced by the Synclavier II in 1980.
-
2014-04-11 15:19
aaronn71
十大机器 的Z4/Z8 不算经典吧 S6000 才是的啊
-
2014-04-02 21:18
匿名
叼,乱西甘来!
-
2014-03-31 10:22
匿名
回复 yamahacs2c:那真是太少了......
-
2014-03-29 07:57
yamahacs2c
那是指64复音,同一时间段最多允许64个音同时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