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技术的故事(下)
作者:Matt Frost
编译:游君屹
来自EMI公司的工程师Malcolm Addey先生将“声音技术”工作室推荐给了一个电影制作公司,这次举荐又一次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转折机遇。
当时为该公司制作的第一个订单作品是由John担任录音、制片人Mort Gamson监制的两部管弦乐概念专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该制片方和之前提到的3M公司都是美国的出品机构,他们之所以选择在英国录音都是出于一个相同的目的:那就是当时的英国可以找到更优秀并且更廉价的乐手,相比于美国本土而言,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优势。
每一阶段的录制工作告一段落的时候,制片方老板Jac Holzman会指示驻英国办事处的经理Joe Boyd向乐手支付酬劳,因此他经常光顾工作室,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了工作室的忠实听众。从1966年初对工作室首次造访时,Joe Boyd立即就被“声音技术”工作室所创造的音响所打动,他们很快就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且在这种愉悦的交往中高效完成了当时的制作项目。根据资料记载,后来在为Alisdair Clayre、Martin Carthy以及 Dave Swarbrick等大师录制弦乐队专辑期间,“声音技术”工作室与Joe Boyd形成了非常亲密合作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当中,工作之外的时候他们也都有着良好的沟通。
“对于我来说,这是我喜欢的合作形式,真的是这样”Joe Boyd解释道。我觉得如果有人在我身边举起他们的拳头,你知道,这会使我感到紧张。如果在工作中出现意见分歧,有人不同意我的想法,那么我想听到一些友善的建议,或者为我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至少这样可以弥补我的观点。John是个直率的人,跟他合作的时候,他从不羞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为我提供很多建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方式,因为我可以随时知道我所做的一切是否和他的观点存在分歧。有时在工作中我会有一些想法,即使没有现实,John也会冷静对待,分析各种可能性,因为他的工作方式始终是期待着从实际情况出发。
声音判断
具有独特风格且丰富多彩的声音,不只出自Joe Boyd 的评价,“声音技术”出品的录音作品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在潜意识中已经将工作室当成了这种独特音响的代名词。像所有伟大的工作室一样,在多轨录音的时侯,某个房间的空间特性都会赋予作品以独特的声音。因此,“声音技术”工作室的活跃空间必定是有益于声音产生的。首先,位于建筑中部的高天花板、办公室右手边的空间等等,都会带给弦乐一种饱满的效果。另外,巧妙地利用了倾斜的地板以及麦克风之间的自然拾音使得声音携带了更多房间特质信息。
John Wood、Pat Donaldson(站)与歌手、作曲家Allan Taylor(后左)、鼓手Dave Mattacks 在控制室里
”这确实可以衬托气氛,而且是极富趣味的,相比于大多数那个时代的流行唱片在毫无生气的环境中进行录制,这无疑是个创举。你可以从麦克风中拾取更多有益的空间信息,即使近距离拾音,你也不会觉得距离所带来的明显差异。一个中等大小的房间,声音是比较中性或略显暗淡的,在房间外监听时,或许你喜欢这种声音,有时却不满意”,John Wood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房间声学的最终效果与控制室中的技术处理是色彩上相悖的东西,但人们普遍认同声学处理更具优势,特别是弦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在这样一个小空间内录制弦乐的原因。当12部弦乐挤在那个空间演奏时,你绝不会感觉到任何由空间体积所带来的压迫感。当然,如果你在这里面放一套打击乐,它的声音就不会这么出众了,因为它的声音色彩与空间不符,它只对弦乐有益。
关于板式混响
许多经典电影所产生的独特声音源于另一个因素,那就是他们的板式混响。为了追求效果完美,John Wood经常花费大量时间来调整他的EMT板。
“我确信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板式混响”Joe Boyd说。它为我塑造很多我需要的效果,如果没有这个EMT,结果真不敢想象,真的!当然,那个EMT也是神秘的,Joe Boyd看后说道。
“声音技术”工作室的两位创始人:John Wood 和 Geoff Frost (右)
然而事实上这个自制的EMT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同时也给使用上带来很多麻烦。前面我们说过,工作室的自然混响非常有特点,而这个回声板产生的声音却有点古怪,一个首要的因素是取决于如何设置的问题,另一个因素将取决于天气状况,因为炎热或寒冷的季节都会对室外建筑产生影响。想得到不同的均衡比率或延时时间,通常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调整,这其中包含声学和机械两方面的参数调整,直至得到了你想要的那种效果。
熟悉的面孔
工作室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其合作的音乐家的质量,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意外降临的幸运。
多年以来,John建立了一个音乐家档案,他经常与这些音乐人士保持联系,对于非本地人士则保持电话联系。如果你看一看他的联系记录,你会发现很多熟悉的名字,包括鼓手Dave Mattacks 、Gerry Conway,贝斯手Rick Kemp、Pat Donaldson , 吉他手Richard Thompson、Jerry Donahue以及 Simon Nicol
贝司手Rick Kemp在“声音技术”工作室录音
这些音乐家相互之间了解彼此的演奏水平,因此当他们合作的时候,不仅可以相互包容,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方面心灵感应。在这方面,应该是很多工作室可以借鉴的经验。
价值观
“声音技术”工作室的工作氛围是愉悦的,在这里你会感觉非常放松,没有像某些电影中描绘的如医院一般沉闷,也找不到如摇滚明星般的放纵生活方式。他们最奢华的举动也就是在马路对面的 Black Lion 酒吧喝一杯。
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同样体现在工作室内部装修上,这是一个很酷的地方,你绝对找不到令人印象深刻或豪华的设施,这里的一切都出于功能需要而设置的。相比之下,很多工作室的装修甚至超过五星级酒店,形式永远凌驾于功能之上,这样的地方自然不会有良好的风气。
“声音技术”工作室的控制台被安放在一张旧的三叉戟办公桌上
“大的工作室通常会投入大量金钱搞装修,但对我而言,这种风格和气氛会让我感觉不适应”,贝斯手Dave Pegg说。“声音技术让我们有回到家的感觉,隔壁的蛋糕店还有马路对面的酒吧,是的,我想说马路对面的酒吧真的很棒!”
“我记得这个地方的感觉”,Verity Adams说。他在上世纪70年代任“声音技术”办公室经理一职。“我记得那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地方,我想这就是我想要的,毫无疑问,从这个工作室出来的音乐一定是负有责任感的。
当然,那些出自“声音技术”的永恒的高品质录音也要归功于那些使这一切发生的人们:工程师Jerry Boys、Harry Davies、Victor Gamm 以及 Roger Mayer是的,还有两位创始人Geoff Frost 、John Wood
一个时代的终结
1974年John Wood和Geoff Frost领导下的“声音技术”工作室迎来了一个悲惨的结局。由于现有业主想出售工作室所在的大楼,John Wood和Geoff Frost无法筹集必要的资金以满足当时12万英镑售价。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唱片业正在进入一个衰退期。所有这一切导致他们不得不采取艰难的决定,选择退出。后来,John Wood继续留在了音乐行业,成功转型为自由音频工程师和制片人,而Geoff Frost则继续使用Sound Techniques 的名称运作一个新兴的软件开发公司。工作室所属的永久业权被拍卖,谁将继续运营它成为了当时一个持续关注的话题,直到80年代初,它最终被再次转让,转化为一家执行单位。
然而,“声音技术”工作室所创造的奇迹将永远活在那些不朽的专辑作品中,这一点毫无疑问。在长达十年间的鼎盛时期,曾有幸在“音响技术”参与录制的乐手们也将永远守住了一份珍贵而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时间段、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特别是在伦敦,整个城市都有一种氛围和魔力。当我们回到现实之后,可以清晰地看到“声音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氛围和魔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声音技术”出品的十大专辑作品
- Nick Drake, Bryter Layter (album, 1970, Island).
- John Cale, Fear (album, 1974, Island).
- Pink Floyd, Arnold Layne (single, 1967, Columbia).
- Fairport Convention, Liege & Lief (album, 1969, Island).
- Sandy Denny, Like An Old–Fashioned Waltz (album, 1973, Island).
- Incredible String Band, The 5000 Spirits Or The Layers Of The Onion (album, 1967, Elektra).
- Steeleye Span, Parcel Of Rogues (album, 1973, Chrysalis).
- Jethro Tull, This Was (album, 1968, Island).
- Argent, Argent (album, 1969, CBS).
- Judy Collins, In My Life (album, 1966, Elektra).
译者后记:
正如文中所述,这是一个伟大的工作室,它的特别之处就是充分利用了声学空间。上述十大专辑作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听一下。当然,你还可以对比那个时代其它公司出品的音乐、甚至现在的音乐,你会发现“声音技术”与众不同的地方。在整个混音中你绝听不到矫揉造作的人工效果,各个声部非常融合自然,声像定位也非常准确等等,总之这些作品值得任何一个音乐人去研究学习,你会在这里找到差距。谈到这里我想到一件事:曾经有人问我,中国能否做出《猫和老鼠》那样的音乐?我说至少100年之内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崇洋媚外、不是自悲,而是事实,我们应该正视自身的缺陷,积极且虚心去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才是发展之道。
可下载Midifan for iOS应用在手机或平板上阅读(直接在App Store里搜索Midifan即可找到,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下载),在iPad或iPhone上下载并阅读。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