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配乐炼成记——Waves 访时俊峰和黄超
图左:黄超;图右:时俊峰
Waves:咱们这次《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的音乐制作工作前后持续了多长时间?
黄超(以下简称“黄”):《药神》的剧本写了有三年吧,我介入的比较早,在剧本后期阶段就已经开始琢磨音乐部分了,在拍摄阶段应导演的要求,参考剧本情节写了十几段印象音乐。因为我和导演认识的比较早,之前也有过短片的合作,所以合作起来还是比较默契的。还有导演音乐感觉十分敏锐且准确,要求也是高的,后期音乐共31段,大概用了半年时间。
Waves:30多段原声配乐,从创作到制作时是遵循着什么样的理念或者方向呢?
黄:音乐要随着故事自自然然地出现。乐器上主要根据人物特性进行对位,比如影片中程勇前半段一直处在比较低谷的状态,吉他刚好可以表现他小人物喜与悲。在影片中吕受益在家请程勇吃饭一幕,用了单簧管表现吕受益和吕妻暖暖的真心和对程勇的感谢。对于彭浩在追逐还药和后面开车追逐则用了大量的电吉他表现他的不羁和骨子里的义气。
《药神》里出现的第一首曲子——就是父子在澡堂洗澡那一幕里,我们用到了Abbey Road Reverb Plates(板式混响)。它那种复古的感觉和电影里那幕当年“土土”的感觉很合拍。在这部片子里的其他音乐段落也用了一些复古的处理。
时俊峰(以下简称“时”):对,它的声音不是那么细腻,但是空间感非常明确,声音特质很明显。我俩针对混响沟通了很久,那些太漂亮华丽的混响用在片子里就不太对。后来我把很多压缩也都拿掉了,尽量保证原来的动态。第一版完成时,我们发现声音太过紧致,自然度不够,不真实也不真诚。最后就大多是在均衡上来调整,没有很多压缩。
Waves:当时如果有新出的Abbey Road Chambers岂不是更合适咯?
时:我刚入手了Abbey Road Chambers,Waves最近出的插件质量都很高。在《药神》里面我大量用到了今年年初出的Scheps Omni Channel。
Scheps Omni上压缩、均衡、饱和失真都集合在一起很方便,一个插件就OK了。它设计的链路顺序和我的工作习惯很接近,个别时候也会再调整一下模块顺序。比如动态过大,需要更大压缩时,我就会把压缩放在前面。如果动态合适,压缩就放在后面,这样在前面提升均衡——比如提高频,后面再压缩,就会把峰值压得更顺滑,没有太多的锯齿毛刺感。或者说中频动态过大,听起来有点儿“顶”,先提中频再用压缩去压的话,就会得到比较饱满比较平整的中频。这种处理方式适合很多乐器,我在人声上用得更多一些。
Scheps Omni Channel 多合一通道条插件
Waves:这次电影音乐制作和终混是怎么配合完成的?
时:我们在棚里先做好音乐的立体声版本,导出立体声分层之后再交到混录棚里去混5.1版本。这部电影的终混是由另外的老师完成的。在其他一些片子里,有的混录师不太会动音乐,只要调整一下最后的比例就好。毕竟,音乐混音的棚和电影混录棚还有一些区别,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又不一样,所以还是最后在混录棚里完成比较方便。我会把各种乐器分成类,导出十几层的Stem给混录老师。这次光是弦乐我们就跑了差不多有十轨。
黄:在影院那种大声场里,人声都放在中置之后,音乐里的各种比例还会发生变化。在棚里听着合适,在影院里因为距离的缘故,有时候声音速度和位置都会有些许改变,我们把Lead、Solo之类的音轨就都单独出了几条,以备着最后再微调。
时:有时候我也会参与混录过程,提前一两天进终混棚里完成音乐放在那里,到时候混录师直接就可以用或者自己改动。这样,我和作曲既先达到我们想要的状态,混录师拿到之后又不会有太多意见。毕竟录音制作棚和影院系统的等响度曲线都不同,距离、频响、动态等等都会有很大变化。比如在我棚里的1个dB的动态差,到了混录棚就会有3个dB,非常夸张,就有需要大量地加压缩。
黄:终混团队主要是声音设计方面,包括前期同期录音、动效制作、环境音,还有音乐在整体中的比例。电影开拍前,我们会召开创作会议,一起针对情节沟通好音乐的出点入点,哪里是以音乐为主,哪里是以动效为主,声音如何避让,形成一个大体的概念。
我拿到的初剪版就有2小时20分钟,那时印象音乐就可以再细化一些,但还不太能对上时间点。还有的时候,我看了初剪版之后创作一段音乐,剪辑师再根据我的音乐调整画面。都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终混时刻
时:相比来说,广告音乐的修改率就更高了。甲方或导演的任何一个想法都可能导致音乐作废,从头改作曲。
黄:确实,我之前也做过广告音乐,有时候他们不会从音乐角度去考虑,而且单纯看画面提要求。很多时候时间点都不再音乐的拍子上,很头疼。
Waves:时老师,您电视音乐也经手了很多,比如最近的《扶摇》。电视剧音乐和电影音乐最大的不同您觉得是?
时:现在电视音乐的制作都非常高效,一般都不贴片做,不用去对点,大部分都是看了剧本之后直接写印象音乐。有时候也会给作曲几集样片,根据样片再发展一些音乐动机,不过这种情况很少。悲伤的几首、高兴的几首,人物主题几首,大概这样统筹一下就开工了,最后再往剧里找位置放。所以你可以发现,电视剧音乐大多不太像电影音乐那样有感染力。像美剧有时候一集的整体质量都会比国内电影还好,所以我们还差着很远的距离。
不过这些影视音乐我都是分层制作,在每个乐器的分层上都做好Limiter,总线还有挂一个防止冲红。不过还是尽量要在前面就把响度做上去,这样能保证分层的比例差不多。要是在总线你加了8dB的提升,再Solo每一轨,压缩就都不一样了,不是过载了就是比例出了问题。比如有人编曲时在总线加了L2,声音做得很响,导分轨时也不清楚具体比例,到棚里一放就是一锅粥乱套,完全不是自己的歌了。
很多时候其实是鼓和人声的动态大,导致压缩器过量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你在前期就控制好,到总线时就少了很多麻烦,响度其实更好控制。最近做《中国新说唱》节目时我都是用的这种分层控制的方法。
Waves:所以说,所有这类影视的Stem您都已经提供到了母带水准。
时:不过自己做母带还是有弊端的,因为你混音时会觉得已经完美,没有更多的想法了,这时做母带就很有风险。根本找不到自身的毛病时,自己母带的质量只会下降不会提升。响度变大,动态少了,音质一定会下降。如果有经验丰富的第二个人来做母带,他会找到你的不足做出客观修正,动态虽然小了,但有问题的地方都还能弥补回来,会给音质带来提升。
同响度下对比,如果你能让自己做的母带追上混音的状态,就已经特别成功了。响度变大了,乍一听肯定觉得不错,但其实是被音量骗了。不过现在主歌副歌一样响的情况还是很多,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客户要求。现在听歌的媒体主要是手机和耳机,动态太大了会太直接,听着不舒服。
Waves:这几年有很多智能母带软件和线上服务,二位感觉如何?
时:国外现在有一些在线母带服务,我试过,觉得大部分还挺靠谱的。虽然现在这种母带还是跟棚里做出来的很有差距,但智能母带和在线母带服务肯定会越来越好——得到的数据经验越多,算法就越精。
黄:母带操作和使用人群也有一定关系。有时候客户在我们编曲阶段就想听到最后的效果,所以就需要先加一些母带处理进去,达到响度、动态、低频下潜等等。虽然你明知道最后还有专业的人去做这些,但也只能先快捷地实现一些效果。
时:原来的很多细分工作都混在一起,编曲阶段就介入了混音和母带。不说音质的话,像Ozone之类的产品整合性就很好,一般人使用还是直观方便。
说到母带饱和处理,Waves的Vitamin也很好用,在《新说唱》里我就大量地用在了人声上。因为现场都用的是动圈话筒,没有话筒头,选手还“堵”在嘴上唱,声音会缺失很多东西需要用饱和失真来弥补。通过去年的经验,我也下功夫找到了方法,把这种很扁的声音做得更好听。很多颗粒感和低沉的声音都需要Vitamin这样的饱和失真来处理。其实最近很多插件上都有饱和失真,Softtube、插件联盟的产品都带,甚至话筒模拟其实也是,有时候你甚至能听见里面的过载。
Vitamin 多频段谐波增强器和音色塑形插件
黄:我记得你在《药神》的人声里还用到了LoAir?
时:对,LoAir很适合在影视音乐里做超低频,在音乐中的某些点放一些特别低沉的声音,LoAir是首选。音色音源都不会产生那么重的低频,也达不到那种密度,用硬件也很难实现。用LoAir的低八度功能,可以把70-80Hz再往下降一些,补充超低频出来。用LoAir的那个人声本身在100Hz左右——没那么低,我想让它下到50-60Hz,等于造一个胸腔出来。不过使用LoAir后,我需要把最下面比较脏的超低频再切掉。
LoAir 次谐波低频发生器
Waves:刚才说到软件插件的智能化和视觉化越做越好。那工作时是更依赖参数视觉化,还是更多靠耳朵去听呢?
时:我习惯还是少看界面,这样对自己也是一个训练。不过如果你需要效率,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视觉化还是必要的。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会把一些插件的频谱仪曲线界面关掉,只留着旋钮。像Scheps Omni这样的通道条就非常纯粹。我的使用目标就是,自己能虚拟地看到声音。混音时,你要对声音构建一个图像化的构想,虽然仅仅是在你的头脑里。
黄:视觉有时候会对声音处理形成打扰。
时:比如你做Automation时,看着线或波形去做,特别难推出情感来。一看到波形大了,你会下意识地去拉推子,但其实经过压缩它的声音已经不大了。我见过很多前辈混音师都是盲听来推Automation,根本不会去看屏幕,但是效果真的很好,情感很足。他们都是使用大型调音台入行的,VCA的Automation都是写到调音台里,是看不到的。我虽然是从电脑混音开始的,但现在也会训练自己不看屏幕。
黄:混音的时候我和导演给峰哥起了一个绰号——“首席推子”。我们发现,录出来的东西和自己想要的还是有差距的,这时峰哥就用推子推出很多情绪的东西,改变还真是很大的。
作曲与“首席推子”的工作背影,
面对着英伦牛箱沉思中。
黑色巨无霸是PMC BB5-XBD,
红色箱子是GBR Studio 600。
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希望每一轨都能手动推一下。我最开始是玩乐队弹贝斯,后来做编曲,最后才到混音,一步步走过来。我觉得,“演奏的状态”一定不能丢。即便用EQ和压缩把声音弄平了,我最后还是会补偿一些出来。我混的东西不太张扬,但动态和情绪肯定会有。有的混音特平特扁,我是特别接受不了的。另外,我也不喜欢刺激的高频,有人觉得可能会有点偏软吧。这也可能跟我最近几年做很多影视工作有一点儿因果关系。
黄:我觉得我们这次《药神》的混音还是很稳的。我分别在十几家影院看了片子,专门听了音乐音效,都没有特别过分的情况,很平实。
时:不过首映那天我被吓到了。那是在清华大学的一个礼堂里,用的线阵列,低频差点儿把我震吐了,当时就怀疑自己的低频是不是加得太多。后来发现动效和人声说话也有问题,才确定不是我们混音的缘故,而是回放设备环境。
黄:其实那个担心也没必要,至少我们在混录棚里效果是OK的。
时:嗯。电影院的声音曲线跟人耳曲线差不多,低频多,中频和中高频凸起来,到高频就下去了,很少。所以影院音响里超低频多,500-600Hz的中频也多,2-3kHz再起来一下,7-8kHz之后就没有了。
虽然首映那天声音不太理想,但一点不影响人被片子感动。我混音的时候总是有几场戏过不去的,一到那里控制不住,眼泪就下来了。就这样我都听了多少遍了,首映时看还是没控制住情绪,所以感染力还是挺大的。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原本的电影配乐有一些堪称是精华的弦乐曲子最后被剪掉了。
弦乐录制中
www.waves.com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
2019-07-27 14:42
匿名
可别给这吹时俊峰了吧,混音混的是个几把? 连续两年能做到把爱奇艺S级节目混音让普通人听起来都怪怪的,可真是个技术活。 真的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