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器——声音的雕刻刀(下)

PT音频粉 发布于2020-08-21 暂无评论


我们上一篇文章分享了关于

  1. 压缩器基础
  2. 压缩器简史
  3. Variable-Mu 基于电子管放大压缩器,应用场合


回顾上一篇:《压缩器——声音的雕刻刀(上)》。

来吧,让我们继续剩下的部分!



这一篇我们将继续分享下面几个部分内容(尽量抛开复杂的电路知识),便于大家直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4.Optical 光电管压缩器,应用场合
5.FET场效应管压缩器,应用场合
6.VCA压缩器,应用场合
7.Feedback 和Feedforward 压缩器的不同,应用场合


4. Optical 光电管压缩器,应用场合

无独有偶,给人类带来爱与和平的音乐唱片产业,有很多开创性的技术都是源自于军事技术,这就像生长于污泥里的莲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本来要应用于战争的很多技术,都被成功的应用于唱片录音行业。就比如给人类带来高保真音质的宽磁录音技术:二战德军的Magnetophon磁带录音技术:


还有今天行业标配的话筒Neumann U87的祖先,M3:


也许人类的善恶就在那一念之间吧!


话题突然扯远了,回到主题,当然不例外的是,还有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光电压缩器的核心技术:光电感应衰减元件。

上文我们谈到过,上世纪1960年代,工程师James F. Lawrence 应用他在二战期间在美国海军供职的研究成果光电感应器技术,发明了T4型光电管衰减器,并以这个为核心设计了大名鼎鼎的LA-2A光电管压缩器。(最早型号为LA-2并没有大量生产)


那么它的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就拿LA-2A的核心衰减器T4举例子吧,这里其实利用了T4光电管感应衰减器的光电感应板的阻抗变化特性,我们先来看这个部件的构造:


如上图右边的构造图,这个光电管衰减器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光电感应板,和右边的发光管。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因为光电感应板的材料特性,它感知不同强度的光,自身的电阻阻抗会发生变化,当完全黑暗的时候,那么它就是电阻无穷大,这时候衰减器就对电压不产生衰减;当光一点点变亮,那么感应板的电阻开始产生变化,那么随着光变强,衰减器对电压也产生渐强的衰减,换句话说也就是对声音产生衰减。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实际工作状态:

 

虽然,光电管压缩器和光有关系,但是它的反应速度却不像光速那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相径庭的是,它的反应速度反而是压缩器中偏慢的,我们来看看它的Attack启动时间,平均在10毫秒左右(milliseconds),这和上篇文章中介绍的Vari-Mu压缩器最快0.2毫秒的启动时间比,显然慢了许多,那就更不用和后文要介绍的FET和VCA压缩器比最快时间了。这样慢速的Attack可以让被压缩的声音的波峰瞬态能够自然的穿过压缩器,少了些许压缩的雕琢痕迹。显得很自然顺滑。

它的Release释放时间是50的释放需要0.06秒,完全释放需要0.5到5秒。这显然也是非常缓慢的。而且它的释放过程是逐级的,显然是非常自然。

我们再来看看它的频率响应特点:30Hz -15kHz

这显然能够看出来它具有一个超高频的缓慢衰减,这也在听感上使得声音拥有自然的高频衰减,也就是的特质。

我们再来看看它的操作面板,如下:


它的操作面板非常简约,右上方是表头的几种显示模式。Gain Reduction(GR) 显示信号衰减的量。

右方的大旋钮, Peak Reduction表示信号衰减控制,其实它和标准的压缩器设计不同的是,它并没有阈值Threshold 和压缩比Ratio的设置(上篇中的Vari-Mu是有Threshold没有Ratio设置)。所以,在LA2A上面也就意味着这个Peak Reduction同时控制了阈值Threshold和压缩衰减量!

也就是说:这个旋钮越顺时针转动,相当于阈值在降低,压缩量更大。

最左方有一个切换拨档,可以在Compress压缩 和 Limit限制之间切换。

压缩模式下是平均3:1的压缩比开始,随着电平的增加,压缩比也会增加。Limit限制模式下,相当于 100:1。

回忆一下上篇文章西电110A 限制器和Vari-Mu风格的压缩工作曲线

我们再来看看LA2A的压缩工作曲线:


注意红框内这个压缩的拐点,和60年代以及60年代以前的压缩一样,还是那种慢速的,松软自然的一个拐点。

左方的大旋钮Gain也就是增益补偿的功能。而且这个增益放大电路是一个电子管放大电路,更增加了温暖和充满电子管失真的色彩。


当然从1960年代当时的压缩器设计来看,LA2A的设计还蕴藏了一个小细节,它影响到了后来直到今天很多压缩器的设计理念。

这就是下图这个红框里不起眼的螺旋钮:


这个小旋钮在当初的设计中居然面板标注都没有,不注意看还以为是个固定面板的螺丝零件。但是它蕴藏玄机!

在当初的设计中它的代号为R37 Emphasis,强调功能。

为什么叫强调功能呢?其实强调的是压缩器对频率的侧重探测。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功能呢?

我们要回到那个广播的黄金时代....

就像电影《海盗电台》里描述的那样,

60-70年代,是广播电台的黄金时代,叛逆的青年人们在昂贵的唱片之外能够大量接触新音乐的媒介就是广播了。



60年代,FM广播因为传输问题,会对信号的15kHz提升17dB左右。这样往往在传输过后就产生了过调制的结果。所以LA2A的设计针对这个问题加入了这个R37的设计,为了能比较专注的控制高频部分,也是为了能更集中去压缩高频部分的信号。结果就有了R37 这个频率筛选部件,原理其实很简单,这个R37部分如果顺时针旋转到头代表不对频率进行筛选,如果逆时针旋转呢,就代表压缩器的探测和衰减电路会更针对中高频,而不是低频。结果就是压缩会更对高频敏感和起作用。而对低频却控制不明显。


这样以来就产生了最早的类似于De -esser嘶声消除的处理效果。

也成就了一种控制压缩器的方式,当你需要更多未被控制的低频,更有压缩感的中高频,你就可以逆时针旋转这个旋钮。

在后来的很多压缩器设计中,尤其是今天的很多插件,都会有个内部SideChain频率滤波功能,就是为了压缩器能针对某一特点频段,侧重控制这个频段。

比如Fabfilter (肥波)的Pro C2中的Sidechain 侧链滤波器的In(内部)模式就是这种设计原理。



光电管压缩适合应用的场景:

1、适合比如人声,吉他,弦乐,镲片等;

2、Bass当然也可以,但使用LA2A处理Bass或低音较重 的轨道素材时,R37频率强调旋钮就比较重要,尽量让压缩器避免对低音太重的集中处理(旋钮逆时针旋转为好),避免导致低频过于被LA2A的慢速启动时间加重泵动感(pump)。

  • 因为LA2A的Attack启动反应速度较慢,它很适合应对于一些对宏观电平音量作出控制的节目,类似于平均电平或者响度,但是在这里并不像后来的dBx -160(RMS信号压缩)或者今天的L2, Oxford Limiter这样直接精确定义为平均电平和响度处理的压限器. LA2A 更可以说是一个音色自然,没太多压缩痕迹且瞬态保留很好,具有温暖色调的压缩器。
  • LA2A适用于那些进行整体宏观控制,而同时又不想太重压缩痕迹的轨道,它绝对是一款隐于无形,外表圆润的声音雕刻刀,瞬态会很通透!

  • LA2A之后,结合了1176的一些放大电路设计特点,又诞生了LA3A,仍然是光电管进行压缩衰减的核心处理,但是Gain的增益放大部分却采用了晶体管放大电路。LA3A的瞬态处理特点以及各方面都和LA2A一样,唯独整体的色调感觉少了些许温暖感,更多些硬朗的晶体管电路色调。


光电管压缩不适合应用的场景:

1、在一些要达到对声音瞬态或者声音峰值电平进行精确控制的场景,显然是要选用更快速的压缩器,光电管类压缩器是不合适的。

2、想要对一段声音素材进行大刀阔斧的塑形的场景,比如Kick底鼓的冲击力进行精确的塑造时,光电管压缩器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光电管类硬件设备有:Universal audio LA2A,LA3A,Tubetech CL1B,
Warm audio WA-2A,
Klark Teknik KT-2A等。

光电管类建模插件:UAD LA2A,UAD LA3A,WAVES CLA-2A,
WAVES CLA-3A,
Plugin Alliance XLA-3,
Fabfilter Pro-C2 的Opt模式等。


5. FET场效应管压缩器,应用场合

提到FET场效应管类压缩器,这里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1176!它简直是令无数人为其疯狂为其痴呀!紧接着LA2A,上市于1967年的1167系列压缩器,可以说是和LA2A是压缩器历史上的两大经典。一直到今天,这两款压缩器也是全世界各地录音师,混音师最炙手可热的压缩器工具。


在那个人们纷纷寻找比电子管和光电管元件更迅速,更高效的年代,终于成熟的技术元件FET场效应晶体管进入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压缩器的核心电压控制元件,就这样1176诞生了。它史无前例达到了最快速度的控制,那就是

Attack启动时间在最小20微秒至最慢1毫秒之间可调,

Release释放时间在50毫秒到1.1秒之间可调。

启动时间最快20微秒真的可以说是达到了模拟压缩器里最快反应速率的行列。这也让1176作为压缩器对瞬态的控制力达到了压缩器历史上的新高度!

另外,正因为它对声音迅速的反应给声音带来的塑形,以及它的电路特有的一种失真。也让它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带有色彩感的压缩器,在压缩器的应用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就来看一下它的细节,首先和之前的Vari-Mu和Opt光电管压缩器相比,1176的设计就更加细腻了,拥有了压缩比Ratio的设计,Attack和Release都是可以分开调节的,另外也有单独的Input(这里就玄妙了)和Output(相当于增益补偿)旋钮。

最最最有意思的这里还暗藏了一个经典玄机,那就是All Button.

先来看Attack和 Release:


Attack逆时针旋转到 1 的位置代表最慢的启动时间1毫秒

顺时针旋转到 7 则是最快启动时间接近20微秒,

1176表示没有任何瞬态能够逃脱它的法眼

Release 也是同样逆时针旋转到 1 的位置为最慢的释放时间1.1秒

顺时针旋转到 7,

释放时间达到最快50毫秒。

我们要暂时记住Attack,Release这些从1-7的刻度,因为后面介绍的很多1176固定的玩法,需要记住它特点刻度数值。

Ratio 有4:1,8:1,12:1,20:1 等比例,当然著名的All Button模式也是要在这里启动,后面会谈到。(后来,UA出了有2:1的版本)


看到这里我们突然发现,阈值Threshold在哪里?1176都设计这么完善了,怎么能缺了阈值?当然,阈值在这里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这里暗藏了套路!

和LA2A靠旋转Gain reduction 同时降低阈值和增大压缩衰减量不同,1176的阈值是相对固定的,但又是会变化的。

1176的阈值其实是主要靠Input旋钮来调节,但是和La2A 不同,1176的阈值是相对固定的,但又和Ratio绑定。

它是靠控制Input旋钮,来调节输入信号的大小去冲击固定的阈值Threshold,从而达到控制声音是否被压缩。

举个例子,阈值是0dB,那么如果逆时钟旋转Input,输入信号小,不会超过Threshold阈值,那么就不会有压缩;如果顺时针旋动Input旋钮,提高输入信号,让它超过Threshold 阈值时,这个时候1176就要开始压缩这些信号。顺时针旋转越多,就有更多的信号按照Ratio比例被压缩。

这里确实有点绕

在这里为什么说1176的Threshold是有套路的呢,因为它这个Threshold是和Ratio有关系的。当Ratio压缩比提高的时候,也会抬高Threshold的水平线。比如20:1,1176其实就进入了限制器模式了,实际上是不可能让信号超过阈值以后仍然能够通过。当然相应的,它对应的阈值也是相对较高的,相对4:1或者8:1。

也可以这样理解,越高的Ratio例如20:1, 1176更多扮演限制器的功能,所以阈值会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我们看下图就可以理解。(本图来自于1176LN 早期UREI版本说明书)。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随着Ratio压缩比从4:1变化到20:1,阈值也在升高。

从这个图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


没错那就是它的拐点,微妙的变化,从4:1的比较顺滑到20:1慢慢变的硬朗起来。这就比1176之前的的那些著名压缩器变化丰富了许多,比如670,LA2A,都是很圆滑的拐点。

和之前那些多多少少有电子管元件的压缩器不同,1176简直就是标新立异的新声音。

这样压缩器的世界又多了很多声音的可能性。

1176因为它反应迅速,处理犀利而被称为Punch(有冲击力),Hard(硬朗),squeezed(挤压感),presence(临场感,国内一般是这样翻译这个词,但这里翻译成‘鲜活的存在感’可能更为恰当)等等,另外也被称为具有色彩感。

从1176诞生至今,它被用于太多的经典唱片,也和LA2A一样为无数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甚至是吉他手、乐手所津津乐道。

50多年来,录音师,混音师还有这些音乐人在1176的使用过程中,结合1176的特性,总结出了很多1176的经典使用方法和玩法,我们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几则如下:


1176经典技巧一:Dr. Pepper (胡椒博士牌饮料)

这原本是七喜集团生产的一种碳酸饮料的名称,但是也是1176的经典使用方法,也被写入现在的UA版的1176LN的说明书中。无数著名混音师屡试不爽的一招。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1930年代以来,Dr. Pepper 这个饮料一直打着一个经典的广告标语,那就是“在每天从早到晚的10点,2点,4点都喝Dr. Pepper,能让你保持神清气爽”



结果这个标有10,2,4的瓶盖,就被用来记忆这个1176面板上的经典位置:


如上图,步骤为:

1.将Attack调节到10点钟方向,Release调节到2点钟方向,而Ratio压缩比按动4:1。

2.接下来就是调节Input输入旋钮,顺时针旋转,让信号去激发4:1固定的

Threshold阈值,得到满意的压缩信号。

3.顺时针旋转Output,得到理想的增益补偿。

我们先简单来分析一下这个使用技巧,

相对较慢启动时间10点钟的Attack,保留了声音瞬间的音头瞬态;2点钟方向中快速的Release,不失声音的Body体积感;尤其适合弹拨乐例如吉他这样不快不慢的声音包络特点的乐器(相对Kick,Snare等是慢的,相对键盘又显得干脆利落)。

4:1的压缩比,在1176的压缩比中为比较柔和的压缩曲线,拐点又不是非常强硬。

Dr. Pepper被经常用在木吉他扫弦,Ukelele,小打乐器如沙锤,响指等乐器上。声音符号感强烈,也是很经典的扫弦压缩音色。

我们也使用这个经典方法制作了一段试听:

Dr.PepperGuitar

上面试听中:先是原声吉他扫弦未加Dr.Pepper 压缩——1kHz正弦波提示信号后是加入Dr.Pepper的吉他信号——1kHz信号后是吉他在音乐中未加Dr.Pepper 压缩——1kHz信号后是加入Dr.Pepper 压缩,吉他在音乐中。

(原始分轨来自于James May的 All Souls Moon,只用于教学用途,不用于商业用途,特此声明)


1176经典技巧二:Bones Howe 模式

Bones Howe 是一位传奇而著名的录音师,混音师的名字,他曾经和这些音乐人和乐队合作过The Mamas and Papas,The 5th Dimension,Evis presley,The association...Bones Howe录音和制作的唱片也是抢尽了60-70年代欧美音乐产品的风头。

那么他和1176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他是几乎1176的第一批用户,当1176的创造者Bill Putnam 于1966年制造出1176的之后,他将第一批原型机送去到了Bones Howe的录音棚。当时他正在录制The Mamas and Papas的专辑,应该就是这张发行于1967年的《Deliever》。Bones Howe 也就立即在The Mamas and Papas的唱片中使用了1176.

The Mamas and Papas的歌除了被改编为《铁头功少林腿》传唱大疆南北的《加州梦》之外,当然还有上面这首收录于《Deliever》中,经典的《My girl》。


Bones Howe在使用1176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个自己的经典设置,并被常常用于他的人声处理中,这个经典技巧也就被称为Bones Howe。
当然,这个技巧也很经常的被用于Kick底鼓,Snare军鼓等。

如下图:


步骤为
1、Attack调到6位置;
2、Release调到最快7的位置;
3、Ratio按到到12:1;
4、旋转Input达到理想的压缩信号;
5、旋转Output,得到合理的增益补偿。

分析这个设置,12:1的重压缩下,快速的Attack和Release,让音头平整的被压缩,而迅速的释放,会得到一个被强调的很强的声音的Body体积感。会让声音变地很丰满,有体积感。适用于Kick,Snare和人声等。

我们使用这个经典方法制作了下面试听:

BonesHoweKick

上面试听中:先是Kick未加Bones Howe压缩——1kHz正弦波提示信号后是加入Bones Howe压缩——1kHz信号后是Kick在音乐中未加Bones Howe压缩——1kHz信号后是加入Bones Howe压缩,Kick在音乐中。

(原始分轨来自于James May的 All Souls Moon,只用于教学用途,不用于商业用途,特此声明)


1176经典技巧三:All Button 模式

原本1176的Ratio按键设计是,多选一,但是在70年代,英国的录音师们却发现了一个它歪打正着的神奇功能。 有人误操作将1176Ratio的全部按钮按下去,意想不到的是1176居然发出了神奇的声音。这也被英国的录音师后来用在了很多60S-70S的经典唱片中,这就是All Button模式。也被称作Britsh Mode。UAD版本的1176 可以按住Shift+ 所有Ratio选择来选取。Waves 版的CLA76在界面上专门有ALL模式。Empirical Labs的EL8X Distressor直接在面板上设置了一个Britsh Mode.


UAD版本1176 ALL Button模式


Waves CLA-76


Empirical Labs EL8X Distressor


它的原理其实是:当所有Ratio按钮都被按下去,1176内部会出现一个介于12:1和20:1之间的某一个Ratio值, 另外整个电路内部的Attack和Release也会产生随机变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随机变化的压缩失真音色。

All Button 就这样变成了一个1176标志性的失真音色,被常常用于人声,经典的玩法是把它挂在辅助轨,然后把人声发送过去,像混响一样来使用。

All Button的声音特点,经常被用Rock,非常摇滚来形容,它会带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很摇滚的人声感觉。


FET类压缩器适合应用的场景:

1、高染色压缩,适合单独轨道的处理,尤其是Kick底鼓,Snare军鼓,人声,Bass等。
2、丰富的谐波失真,具有冲击力,硬朗甚至是硬核的声音特点。使得人声有扑面而来的感觉。
3、这是一台声音激进的压缩器,超快的Attack,和较大的可调范围,使得它也成为平行压缩的一个不错选择。


FET类压缩器不适合应用的场景:

因为其丰富的色彩感,不适合用在Bus或者Master上来进行编组或者总线压缩,但这也不是绝对情况。

FET类硬件设备有:Universal audio 1176LN,

  • Empirical Labs EL8XDistressor,
  • Warmaudio WA76,
  • Klark Teknik 1176-KT等。


FET类建模插件:UAD UA1176,WAVES CLA-76,

  • Plugin Alliance Lindell 7X-500,
  • Slate Digital FG-116,FG-Stress,
  • Fabfilter Pro-C2 的Classic模式为1176 Bluestrip 白蓝色面板版本模式、Pumping为1176的All Button模式。


6. VCA压缩器,应用场合

VCA原理的压缩器,可以说是主流模拟音频压缩器发展到最后一代的原理技术(但这并不是绝对,也有很多其他小众的设计原理,在这里只是指主流技术)。VCA原理压缩器所需要的功能基础最后固定下来,现在很多插件压缩器的基本面板也基本是参照了VCA压缩器。比如PT的基本版压缩器插件:


VCA全称Voltage controlled amplifier 也就是电压控制放大电路。传统上是利用IC芯片晶体管电路来实现,这样的模拟设计技术可以将设备做到小型化,而且很高效,从1970,80年代开始出现了很多VCA设备,而且是可以集成在大型调音台上,多个压缩器,比如SSL的4000系列调音台,每通道都有压缩器。

由于VCA的设计和生产元件非常宽泛,所以几乎大部分现代的模拟硬件压缩都是基于VCA原理的,这其中有很便宜的,也有很昂贵的,产品多多。这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之作,我们就来看看VCA中一些经典的型号dbx160,SSL G compressor 。


dbx160

如上篇文章所说,1970年代,dbx 发布了这款基于VCA原理的压缩器,并且使用了在当时比较新颖的两项技术:

• Feed-Forward 前馈式探测电路
• RMS电平信号探测电路

 

关于Feed-Forward的问题我们下文会讲更多,在这里可以先进行一个介绍,那就是Feed-Forward对信号的判断可以更灵敏,也就是让VCA压缩器对超过的阈值信号反应迅速。这也使得这类压缩器具有了很理论化的拐点操作,那么就是超过阈值的信号,迅速被按住指定的Ratio进行处理,也就让硬拐点成为可能。


RMS电平信号探测其实是dbx160的一个亮点,在它之前我们只有LA2A接近于对信号长时间内近似平均电平的提升。到了dbx160这里就更加精确,有了专门探测RMS(均方根)电平的电路,这也很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响度了。

关于信号和表头请参考PT音频粉公众号之前的文章:

表头,不可忽视的利器!——PT中的表头解析(1)

既然是针对声音长时间内平均信号电平的,也使得dbx160比较简约,只有三个主要旋钮:
1、Threshold阈值控制,顺时针旋转阈值会提高,逆时针旋转会降低阈值。
2、Compression 压缩比控制,最左边是1:1,逆时针旋转最右是无穷大:1 inf:1。
3、Output Gain 增益补偿。

dbx160的使用还是比较简单的,它经常被形容比较有股粗野劲,有颗粒感等等,适合于Bass,合成器,底鼓,Snare等的提升,尤其是Clap.


SSL G compressor

SSL G Compressor压缩器原本是配置在SSL G系列4000调音台总线上的压缩器。


G Compressor时至今日已经是人尽皆知的秘密武器了,它在总线上的表现,在鼓组上的表现,已经是一个经典操作。尤其是EDM横行的今天,G Compressor也是倍受青睐。它可以带给一个编组或者总线通透的压缩感,也可以带给总线Glue胶合感,让混音拥有融合度,它还能让你的鼓组冲劲十足。毋庸置疑,这是个极其影响现代录音混音的压缩器。现代感满满。


上图为例,是Waves版本的SSL G Compressor,面板简约且标准

• Threshold阈值的选择旋钮。
• Make Up 增益补偿。
•Attack 启动时间 有0.1毫秒,0.3毫秒,1毫秒,3毫秒,10毫秒,30毫秒.由此可以看出GCompressor的启动时间也可以比较快,能对瞬态实现较好的控制力。
•Release释放时间0.1秒,0.3秒,0.6秒和1.2秒,最后还有一档AUTO自动,压缩器会基于声音的峰值和持续波形来自动适应释放时间。
• Ratio 压缩比也比较简单,只有2:1,4:1,10:1三档
• Rate-S是左右总线节目结束时的Fade out淡出时段,当右下角的Fade Off启动时将会进入工作状态。


使用G Compressor的一些常用方法:

1、设置好相应的Attack, 如果需要冲击力,可以设置较慢的Attack,如果需要平滑的音头,可以较快的Attack.

2、设置相应的Release释放时间,不过如果是在Master总线上或者为了安全,可以选择Auto这一档。

3、设置Ratio, 如果需要更好的瞬态,通透度,Master总线的使用前提下 可以选择2:1, 只是有一点点压缩感。4:1会有一点点染色感,如果需要一点点G Compressor的招牌染色感,4:1是不错的选择。10:1将会是很硬的选择,是重压缩感,重染色感,如果需要浓墨重彩的鼓组压缩感,可以考虑10:1,调节Make-Up增加响度,或者补偿压缩的衰减。


VCA类压缩器适合应用的场景:

VCA类压缩器几乎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单轨例如Kick,人声等的处理,比如dbx 160。

也可以用于总线或者编组的整体压缩处理,比如SSL G compressor

VCA类硬件设备有:

  • dbx 160,SSL G Compressor,
  • API2500,Focusrite Red3,
  • Rupert Neve MBP,
  • Vertigo sound VSC-2.
  • VCA 类建模插件:UAD dbx 160,
  • UAD SSL4000 G Bus compressor,
  • Waves dbx160 ,
  • Waves SSL GMasterBuss compressor,
  • Waves API 2500,
  • Plugin Alliance VSC-2,
  • Fabfilter Pro-C2 的Clean(dbx160)、Punch(SSL G compressor)、Bus( Focusrite Red 3).


7.Feed-back 和Feed-forward 压缩器的不同,应用场合

Feed-Back 和 Feed-forward其实是VCA类压缩器的一个延伸,我们就从这方面设计比较经典的API 2500 出发吧。


API2500是一个设计的很细腻的压缩器。将很多前前后后的压缩器功能全部设计了进来,比如软硬拐点切换,更精确的Attack和Release设置。还有就是Feed-Back后馈探测 和 Feed-forward前馈探测的选择功能。


上图最右边的Type,Old就代表Feed-Back,New代表 Feed-forward。

我们来看Old Feed-Back的原理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Old Feed-Back 的探测原理是去VCA控制电路的输出 然后进入Thrust Filter,这是一个滤波器——进入

RMS信号探测器--通过压缩电路(Threshold,Attack,Ratio,Release,Link controls)--最后通过VCA电路实现对信号的衰减控制。
我们在前面写过,这个Thrust Filter功能来自于最早LA2A的设计。

API 2500提供了3种滤波曲线,LOUD,MED,NOM。


NORM曲线就是普通的压缩

MED曲线衰减了一部分低频,提高了一部分高频,这样能让压缩器对低频失去敏感,而集中去压缩高频,避免了低频能量冲击压缩器阈值过多而带来的过分的抽吸感,当然也减少了低频被压缩

LOUD曲线更加极端,是从低频到高频的一个递增曲线,就更加强调了高频,弱化压缩器对中频,低频的压缩。

说回到这个Feed-Back流程,探测信号是基于压缩器的输出电路,这其实是比较早期VCA压缩器的方法,这样的好处就是能让压缩器一点点的去判断输出的结果,最后达到平稳的压缩,这样做可以防止信号被过度的压缩并且得到自然且平滑的压缩结果。

但是,这种方式的弱点就在于,这种从输出取探测信号的方式,降低了Attack和Release的准确性。


再来看Feed-forward

恰恰和Old Feed-Back相反,Feed-forward电路是从压缩器的输入端取信号,这样就等于在VCA电路作出判断和操作之前,就将信号取入到RMS探测电路,来和阈值进行比较。

Feed-forward的好处就在于接近了压缩器的理论要求,也就是迅速的让压缩器进入工作,能够获得很迅速的Attack和Release操作。这样,对声音的控制是灵敏且高效的。

但是,探测信号总是从输入端取,很有可能会造成信号被过度压缩。


Feed-back和Feed-forward各自适合应用的场景:

Feed-back具有较平滑,自然且具有音乐性的压缩结果,更适合应用于总线,编组等场景。

Feed-forward,具有迅速反应的特点,也具有过度压缩的声音可能,比较适合底鼓,军鼓,Bass等需要强硬压缩控制的场合。

Feed-back,Feed-forward可切换类硬件设备有:API2500,Rupert Neve MBP等

Feed-back,Feed-forward可切换类建模插件:UAD API 2500,Waves API 2500等

到这里我们用两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了压缩器主流的几种设计风格Vari-Mu,光电管,FET电路,VCA电路等的核心原理以及常用的场合和技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能分享给更多朋友。在此也希望得到更多朋友的反馈和建议。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分享。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midifan月刊》2020年08月第173期

 

可下载 Midifan for iOS 应用在手机或平板上阅读(直接在App Store里搜索Midifan即可找到,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下载),在 iPad 或 iPhone 上下载并阅读。

 

文章出处 https://magazine.midifan.com/detail.php?month=2020-08#35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