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评测:为什么 Stutter Edit 2 值得拥有?

Umikado_o 发布于2020-09-08 暂无评论


(图1 Stutter Edit初代 和 Stutter Edit 2)

iZotope联手电子音乐大佬BT推出的Stutter Edit 2已经上市快3个月了。相信大家早已经在Midifan以及其他国内外音乐制作信息平台上看到了不少关于Stutter Edit 2的介绍和评测,但可能依然有很多人(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电子音乐在国内蓬勃发展而新加入音乐制作中来的人)并不是很了解Stutter Edit(尽管它已经有了10年历史)能做什么,Stutter Edit 2有什么进化,对自己的音乐/声音制作有什么用。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实际运用上为大家介绍为什么Stutter Edit 2是一件现代音乐/声音制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


什么是Stutter效果?

Stutter英语直译过来就是“结巴,口吃”的意思,Stutter效果就是把采样素材切成细小片段,通过对细小采样进行重复/重触发/重构顺序/变速等操作,使采样素材听起来像“口吃”的感觉,比如“厉害了”会变成“厉厉厉厉害害害了”。因为在早期的数字音乐/声音制作里,这种效果是通过剪切细分采样素材实现的,因此Stutter效果本质是一种粒子化效果(Granular)。


Stutter效果怎么来的又有什么用?

虽然Stutter Edit这个工具是BT的团队在2010年的开发的,但是Stutter效果在歌曲里的应用早在102年前的1918年就出现了。对,你没有看错,102年前磁带录音机都还没有的时候就出现了。1918年美国一个叫做Geoffrey O’Hara的歌手推出了一首叫《K-K-K-Katy》的歌曲,这首歌描述一位男子对一个叫Katy的女孩的爱慕之情。因为大量使用结巴式发音(K-K-K-Katy之外,还有G-G-G-Girl之类的表达),不仅表达了男子在心爱女孩面前的羞涩,也相当有趣味性。这首歌一炮而红成为1918年美国最热门金曲之一,传唱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营,深受远离爱人/妻子的军人喜爱。

正如《K-K-K-Katy》这首歌里所表现出来的一样,早期的Stutter效果,主要是一种歌词的趣味化表达,也不是用技术手段做出来,而是歌手自己唱出来的。虽然最早的Stutter效果主要是歌手对歌词的趣味化表达,但也展现了一种重复固定音素节奏所带来的有趣的节奏效果。除了这首《K-K-K-Katy》之外,传奇的英国乐队“The Who”在1965年推出的歌曲《My Generation》里也用到了Stutter效果,同样是主唱直接演唱出来的,表现了当年年轻一代人的反叛(还有一些主唱直接唱出Stutter效果的歌曲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见,Stutter效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作为一种有趣的歌唱节奏表现,很早就出现在了音乐家的工具库里。现代的Stutter效果更是成为DJ/remix以及追求多样化节奏表达的音乐/声音制作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Stutter Edit以前的Stutter效果是怎么做的?

Stutter Edit这款插件出现之前,人们要做出Stutter效果,主要靠切采样,选取采样片段,手动拼贴完成。


(图2 朋友,要Stutter效果吗?来切采样吧)

原理和实现手法很简单,但是相当繁琐,尤其是遇到1/32,1/64甚至1/128拍节奏的stutter这种手法简直是跟自己过不去。当然使用数字采样器自动切片,用MIDI触发切片片段可以让1/32,1/64,1/128拍节奏的Stutter更容易实现,但也存在无法准确实时控制的问题,必须像演奏一样,输入midi信号才能实现。90年代中期以后粒子合成成为电子音乐表现的一个新潮流,越来越多的电子音乐制作者加入到Stutter效果制作的探索中来,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Aphex Twin,Autechre以及后来开发出Stutter Edit的BT。


初代Stutter Edit可以做什么?

Stutter Edit起初只是电子音乐大佬BT创办的公司在2010年开发的为BT用来制作复杂Stutter效果的工具,2011年iZotope收购BT创办的开发Stutter Edit的软件公司之后才被iZotope发不出来供广大音乐/声音制作者使用。


(图3,初代Stutter Edit界面,由iZotope于2011年面对公众发布)

Stutter Edit通过实时采样音频并将其储存到缓存(buffer)来实现stutter效果,而且Stutter Edit可以自动同步宿主速度,做到自然平滑的过渡,分解和收尾。此外Stutter Edit还自带各种效果器(低通/高通滤波,延迟等),可以自由与stutter效果组合。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通过MIDI对各种stutter效果的实时控制,让不同的stutter效果可以在现场演出中自由使用—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Stutter Edit因为其革命性的实时控制创新以及各种炫酷的stutter效果组合,发售后获得一片好评,不仅成为DJ/EDM音乐人的挚爱,也得到了很多声音设计师(声音设计大佬Richard Devine就为其作过预设)以及影视音乐制作者的青睐,将近10年间没有遇到敌手。


为什么Stutter Edit 2值得拥有?


(图4 Stutter Edit 2界面)

尽管初代Stutter Edit带来了革命,获得如潮好评,但是不代表它就完美无缺。

初代Stutter Edit有一个不算大但不方便的地方:作为midi控制的效果器,它需要类似sidechain一样的设置以及MIDI控制器才能正常运作,不能像一般的效果器一样简单加载到要处理的音轨上立即使用。针对这个问题,Stutter Edit 2加入了一个自动模式(Auto),免去设置以及需要MIDI控制器的问题,让“魔法”更快地开始。


魔法升级

Stutter Edit 2相比初代增加了大量新的功能和效果器,已经远远超过了单一的Stutter效果器功能,而是成为一个综合粒子效果群。

Stutter Edit 2增加的新功能如下:

  • 新Time Variant Modifiers(时间变化调制),包括一个全功能的可以保存预制的曲线包络编辑器(有12个内置的预制),可以设置调制范围和Time Variant Modifiers(TVM)得到漂移的效果;
  • 新增多种效果器:梳状滤波、合唱、镶边、移相、磁带停止、延迟、失真、混响,并可以自由设计信号处理顺序;
  • 新的失真效果带有多段模式,每一段都有18种失真可选;
  • 改进的Lo-Fi效果让你的声音更旧更脏;
  • 新的合唱效果器可以加入人工处理的深度和厚度,可调节音高和声像;
  • 新的混响效果器源自BT个人的混响效果库,任何参数都可以被调制;
  • 新的梳状滤波效果器可以在立体声或单声道声场下做回授(feedback);
  • 新的镶边和移相效果器可以给你的声音加入动态迷幻色彩;
  • 新的磁带停止(Tapestop)效果器可以做出类似黑胶唱片停止播放的效果,可以做出唱片快速持续时间变化的停止效果;
  • 主输出增加可做声染的限制器,通过调制器来调制它的话还可以得到类似旁链的效果


可以说Stutter Edit 2网罗了目前综合声音处理插件的大部分功能,尤其是新增加的用于调制的自定义包络,给了用户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笔者以前用过Xfer Record出的老旧的LFOTools,Stutter Edit 2里的自定义包络功能完美的融合了LFOTools的所有功能,并做的更好)。只要一个Stutter Edit 2就能做到过去需要很多独立插件组合起来的效果,省钱!


强大实用的Time Variant Modifiers(时间变化调制)


(图5 Stutter Edit 2的时间变化调制界面)

Time Variant Modifiers(时间变化调制)可谓是Stutter Edit 2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个可自定义包络对时间进行调制,你可以手动设定任意的效果持续时间也可以跟宿主的速度同步:简单打一个比方,使用“时间变化调制”可以让你在一个4/4拍的小节里,前1/2小节(2拍)用1/4拍速度“结巴(stutter)效果”,后1/2小节(2拍)用1/16拍速度“结巴效果”,大大提高了可玩性,也让效果更加炫酷。而且Stutter Edit 2里的所有功能组件都可以应用这个时间变化调制!甚至不同Stutter效果,只用其他效果+时间变化调制也具有极高的可玩性。只要你CPU吃得消,你可以做出超级疯狂的Stutter效果。

此外Stutter Edit 2里的Jitter功能也相当有用,它可以分别作用于左右声道缓存采样,使其在节奏和音高上产生偏离,制造出相当惊人的立体声粒子效果。


优缺点总结:

当然,Stutter Edit 2也不是完美的。首先,UI界面太过“阴郁”,黑紫蓝的配色看久了可能会让部分用户难过。其次,Stutter Edit 2的参数实在是太多了,对于完全的新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了解各个组件和参数的功能。不过iZotope也照顾到了没有时间去仔细研究各项功能参数的用户,提供了大量的功能预制,总有一款适合你!

如此强大的Stutter Edit 2,值得每一个创新的音乐/声音制作人拥有!

最后附上小视频一枚,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Stutter Edit 2的功能!

Stutter Edit 2售价199美元(第一代Stutter Edit老用户升级价格79美元)
https://www.izotope.com/en/products/stutter-edit.html

文章出处 https://www.midifan.com/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