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 IN-8 测评:从 V1 到 V2 的「蜕变」

小歪/catmintstudio 发布于2021-09-24 暂无评论

Kali Audio (中国大陆为 K&L)IN-8 发行了 V2 2nd Wave 新版本,具厂商公布,IN8 更换了 8寸的低音单元,并改进了 V1 最常被讨论的底噪问题。我原本并没有想要拿 IN8 V1/V2 做比较,我想拿IN-5 跟 IN-8 来 AB 评测,因为 IN-5 用上了更大的功放,却使用更小的低音单元,与 IN-8 之间设计上的差异性更大,更有比较的意义。

IN-8 的两个版本之间除了更换低音单元外,还有功放及后背板room EQ的进一步优化。更换低音单元显而易见,room EQ就是多加了一个DIP开关的选项也相对好理解,但是功放的优化比较稀奇。大部分监听音箱这几年换代升级的主戏要不是加大功率,要不就是功放从 AB 类改成 D类,但 IN-8 两个都不是。这两个版本 IN-8 的功放还一样的。


功放的技术参数相对简单,一般专业功放的响应曲线都极度平直,恨不得从直流到 50kHz 都是一直线, +/- 0.1dB 的范围,没什么好动手脚的地方。

所以到底功放升级了什么地方?优化成了什么样子?IN-8 换了低音单元后能不能保持 V1/V2 之间的一致性?这些都是挺有趣的探讨课题,很考究厂家的技术能力。


V2 与 V1又二分之一

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我打定主意等 IN-5 上市后来写in5的时候,有个熊孩子把家里 IN-8 的低音单元捅破一窟窿 ,这下好了不管要不要再写 IN-8,我都得把这对箱子修好。

先托朋友打听到了 Kali 在大陆的总代理(嘉言科技),找到了 IN-8 的低音单元,但是寄来一看我傻了,这是 V2 的低音单元,赶紧把单元寄回去,再请代理商查查看北京还有没有 V1 的低音单元,同时也在问 Kali 原厂的技术支持,看看原厂还有没有 V1 单元的备料,Kali 回我说没了,V1 原厂都没有备件了,总代那边也跟我说 IN-8 在大陆上市就是 V2,V1 根本没有,更别说 V1 的备料了。

这下我可挠头了,总不能只换一边吧!但是这时候可爱的总代提出了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提议,“我再给你发一个单元,你把两边都换了不就得了?”一语惊醒梦中人,这确实是个办法,别纠结在恢复原状,只要可以用,两边低音单元都换掉未尝不可,只是这不就成了V1又二分之一了哈哈。然后跟 Kali 技术支持一阵 email 来来回回讨论之后,确定了 V2 单元是可以正常使用在 V1 音箱上的,所以 Kali IN-8 Version 一又二分之一计划就此成型了。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机会,可以深度测试一下到底 IN-8 V2 2nd wave 到底是不是只是V1换了个低音单元而已,V2的功放跟V1究竟有多少不一样。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跟不上电话,有兴趣的终归跑不掉,该写的还是得写。

两个礼拜以后在代理商公司的棚里正式看到 IN-8 V2 的时候我有点傻了。V2 可不止换了低音单元,中音单元也换了,再加上高音振膜换材质,等于三个单元没有一个是原来的,统统都换了个遍。
回到我的工作室把 V2 和 V1 一起摆好,开始发出声音的时候,我不止是有点傻了,是全傻了。两对箱子声音相当的不一样,之间的差异远远大过换代差的范围。

一开始我是把 V2 横置在表桥位置,叠在横置的 V1 上,高音相距1.2米,发现 V2 的低音完全不对,量少,截止频率也提高,中频突出,sound image显得拥挤。后来换成直立并排摆放,V2 放在内侧,高音相距0.9米,问题减轻,但还是存在,再来把 V2 换到外侧,高音相距1.3米,V1 放在内侧,高音相距0.9米,这样好多了,V2 开始听起来像是一对可以用来工作的音箱了。相较起来 V1 对位置的要求相对友善一些,音箱位置不在最佳位置上时造成的问题比较小。

大多数厂牌在产品换代的时候,大多数会维持同样的一个声音哲学,或说声音美学。改动的大部分是高频向上延伸,低频向下延伸,中频动态改良之类的改进。基本对声音的诠释方法不太会有变化。
IN-8 V1 换代到 V2 让我很惊讶的一点是声音取向的不同。IN-8 这个监听音箱不管 V1 或 V2,在基本摆位适当以后,都是可以横扫同价格带音箱的存在。3分频的天然优势,在价格战加成的帮助下显得更加无敌。但是在这样的市场优势下,Kali 依旧跨出了已经建构完成的舒适区。


二者区别的重点

Kali IN-8 V1是一对相当内敛的监听,不强求低频的延伸,在 10KHz 左右有一些 roll-off,既不震撼,也不亮丽,整体来说是一对不容易讨人喜欢的喇叭。IN-8 V2 就不太一样了,IN-8 V2 2nd wave 是一对活泼而开朗的喇叭,结实,快速但量感略少的低音,略微加强的 80-160Hz,依旧平坦的中频,加上明亮的高频,绝对是一种非常讨人喜欢的音色。

在一个多礼拜的 run-in 的过程中V2的表现越来越好,同时我也发现把V2背后的 EQ 打到 Lo EQ +2,Hi EQ -2 后,整个响应频率的表现比较符合我个人的审美,也和V1比较接近,低频的重量感恢复,低频延伸回复到 V1 的水准。高频依旧明亮,但 4-6KHz 的唇齿音和镲片的金属敲击延音不再那么引人注目,保持在一个解析度良好但是不吵闹的状态下。

考虑怎么去写 V1 和 V2 的音色差异花了我好几天的时间,单纯写 V1 平实,V2 明亮。V1 音色婉约而有节制,V2 音色年轻而外向。类似这种的文字嘴炮实属没有意义。经过几天的沉淀,终于想好了要从怎么样的一个角度切入。

在前一篇 In-8 的评测里提到了 IN-8 V1 的一个特点,就是 IN-8 V1 把压缩处理中 release 和 sustain 的过程表现的很好。从一个声音开始渐弱至完全消失到另一个声音的开始,这中间有一个非常细小的间距,V1 能把这个间距清楚的表现出来,应该是得利于比较坚硬的纸盆材质对震动的抑制能力,从震动到静止的时间比较短。V2 没有这个特征,可能跟纸盆材质比较软有关系。

V1 和 V2音色之间的对比有点像是V2加了一个 up-ward compressor,不压缩大音量的部分,而是把小音量区域的音量提升,所以小音量区域的细节更清楚,声音更 forward,更丰满,更温暖,更兴奋。V1就比较冷调,细节的表现形式注重在小音量区域的动态表现上,声音更 laidback。

对我来说,V1 更像现实存在的乐器声音,V2 像是制作精良的唱片,两者的传真度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产品的目的性不太一样。

V2 或许更适合编曲,tracking 这些需要预见在音频处理后会变成怎么一个样子的场合里,些许的兴奋度,可以保持工作中的积极性。

V1 可能比较适合像我这种怕吵的老头子,每个声音之间些许的留白,给我更多休息耳朵的时间,不至于在混音中很快的就累了。

音域的平衡有些可以通过 EQ 来做有限度的调整,但是像这种因为单体特性带来的听感差异是没有办法用 EQ 来调整的。我试了一下把 V1 的 Hi EQ 提升 2dB 去 match V2 的高音,结果并不成功,但是让我发现了一个 V2 的优点。V2的 EQ 要比 V1 更有实际上的用处,V1 的 EQ 提升后音质比较 harsh (这个词目前没找到一个传神的中文翻译),勉强翻成粗粝吧(程度上有点过火了)。同样用 V2 的 EQ 提升低音 2dB,效果就非常OK,没有增加什么令人不愉快的部分。所以 IN-8 V2 上的 EQ 是有显著的质的提升。而且加入了一个新的横置的选项,这个是我很喜欢的,也是我工作室里目前觉得声音最好的 IN-8 摆放方法。

接下来应该是重头戏 “V1又1/2”,换低音单元的章节上戏了,但是因为V1和V2这么的不一样,让我非常犹豫,究竟要不要换这个纸盆,如果换了改变了这对喇叭的个性,尤其如果变得四不像,哪哪儿都不靠,不是很悲催吗!

所以我决定再跟kali的技术支持再讨论一下,看看 LP-8,也就是 Kali 的两分频8寸监听,使用的低音单元是不是和 IN-8是一样的,如果是,那对我来说就是个好消息了。




 



以上主要针对 LP-8,也就是 Kali 的两分频8寸监听,使用的低音单元是不是和 IN-8是一样的,究竟要不要换这个纸盆,如果换了改变了这对喇叭的个性,尤其如果变得四不像,哪哪儿都不靠,不是很悲催吗!


接下来就为大家带来技术数据及试听描述

看图说话,黄色线代表V1的响应频率曲线,橘色线代表 “V1.5”的频率响应曲线,300Hz以下是低音的分频范围。又一次不得不说 Kali 的技术能力真的没有话讲,使用不同的纸盆能发出几乎完全相同的频率响应,这个实在不简单。

这是三个版本静态测试得出的结果,基本上也相当接近。


低音区域谐波失真的组成结构不太一样,但是普遍来说是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所以 Kali 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开发出新纸盆材质的第二代 2nd wave,并不是要蹭热度而是有实际意义上的改进。

实打实的数据写了这么多以后,应该要来谈讨论一下虚无缥缈一点的听觉感受了。在评测的过程中,IN-8 V2 也在渐渐的 run-in中,现在的声音和一开始的声音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可能是因为这对 V2 是代理商工作室里的展示音箱,没有太多实际的工作时间,所以跟我自己工作室里的 V1 在 run-in 程度上不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在将近一个月每天6个小时左右的使用后,V2 的声音有了显著的改进。

IN-8 从 V1 到 V2 声音特征上最大的变化是中音频率大约700 - 1KHz左右的动态提升,使得 A/B 试听时,从V1切换到V2时会觉得音量大了一点,音像的尺寸大了半号,男声喉头的震动声更明显一点。V1 的评测里面有一条评述很有趣,“IN-8 既不震撼也不亮丽”,别会错意,这是个赞美,这表示 IN-8 没有过分的高频与夸张的低频。而V2在这个基础上改进了中频中段的动态,让音像定位更鲜明立体,对我来说这个声音的特征有点介于 GENELEC 和 NS10 的中间,略微前倾的中频,范围大概是 600 - 1.5 KHz。IN-8 V2当然比 NS10 要全面的多,好得多的低音,平坦得多的高音,具有类似于 GENELEC 1031的听感,高低音两端的延伸要比 1031 更好一点。

IN-8 V1与 V2 是两种不同的音色平衡,无关好坏只是不一样,V1 比较保守,有点 analog 的味道,V2 更加开放,跟V1 比起来更有点数字高传真的感觉。V2 中频低音量的细节更多,以人声为例,喉部的共鸣更明确,听起来口型更清楚,vocal 位置更往前一点,同音域的乐器也有相同的特征,电吉他的 edge 部分,军鼓的响线,都有略微增强的情形。这在工作中,尤其是在 tracking 和 editing 挑错的阶段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V1 在换了低音单元后,中频与低频的耦合没有出现问题,个性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低频部分的速度感略微降低,但是并不造成问题,低频尾音变得比较清楚,有低频略微提升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 V2 增加了一个水平放置在表桥位置的 EQ 选项,代表不止我一个人觉得 IN-8 水平放置时声场的表现最好,低音单元涵盖的中频低段到低频的声像更集中,更少中低频梳状滤波的产生,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试一试水平放置,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



 




接下来是试听的环节,试听的重点不是这些作品在这对音箱上听起来有多好听,多震撼,而是这对音箱能不能分辨的出来每一首作品里面混音或 mastering 上细微的不同甚或是瑕疵,这才是专业器材应该达到的性能级别,而不只是频率响应的正确与否而已。

为了维持一致性,所以这次的试听曲目还是跟V1的评测试听一样(曲目资料节录自前作 Kali IN-8 同轴3分频监听音箱试听及评测),选择 Peter Gabriel 不同时代作品的直接比较,与同一首歌,不同时代,不同 artist 的诠释,不同的混音,mastering,这些技术手段的差异,对于我这么一个技术宅来说是很有趣的。



 


第一组

The lamb lies down on the Broadway - Genesis - The lamb lies down on the Broadway(remastered 2008)

Dancing with the moonlite knight (remastered 2008) - Genesis - Selling england by the pound 1973

Dancing with the moonlite knight - Steve Hackett - Genesis revisited II 2012

The lamb lies down on the Broadway 是 Genesis 1974年同名专辑的标题歌曲,也是 Peter Gabriel 在 Genesis 发表的最后一张专辑,Genesis 换主唱以前最成功最获好评的专辑。

Dancing with the moonlite knight 是我个人最喜欢的Genesis 1973年专辑 Selling england by the pound里的开篇曲,是我个人认为叙事形态的艺术摇滚或前卫摇滚最经典的作品之一,2012年 Steve Hackett,Genesis的吉他手重新录制了一个编曲几乎完全相同,配器略有不同的新版本。

这一组聆听的重点是70年代的录音技术在 remastering 之后与2010年代的新录音有多少差别。

The lamb lies down on the Broadway (remastered 2008)

integrated = -10.6dB ,momentary max = -4.7dB , true peak = 0.4dB ,range = 13.2dB ,lowest note : floor tom @ 36Hz ,low-end roll-off @ 43Hz

The lamb lies down on the Broadway 是这三首歌里面最偏向典型摇滚乐的一首,听感也是最刺激的一首,相对Genesis那个年代的长篇叙事作品,确实比较能在短暂的聆听时间内引起听众的注意,但是有些突出的中频配器和低频延伸略少的混音策略,在反复听了5 ,6遍以后有点令人分心。

Dancing with the moonlite knight (remastered 2008)- Genesis 

integrated = -13.3dB ,momentary max = -7.7dB , true peak = -0.6dB ,range = 15.6dB ,

lowest note : bass @ 36Hz ,low-end roll-off @ 35Hz

Dancing with the moonlite knight - Steve Hackett 

integrated = -10.7dB ,momentary max = -5.2dB , true peak = 0.6dB ,range = 16.2dB ,

lowest note : bass @ 36Hz ,low-end roll-off @ 43Hz

Dancing with the moonlite knight 的两个版本听起来确实很像, Steve Hackett 很好的使用了新时代的科技还原了70年代的创作初衷,并且利用新技术避开了当年会导致音质劣化的一些原因,例如 analog 设备无所不在的热杂讯,让讯噪比更高,听起来音色更开阔,更华丽,更偏向于目前这个时代对于音色的审美。

1973年的 remastered 版本表现出更原始的张力,更直接,更少的 reverb,更无修饰的中频。2012的版本在音色上更“漂亮”,更悦耳。1973 remastered 版本也得益于现代的技术,能在一个信噪比好得多的媒体形态上表现出作品应该有的听感,我的 Selling england by the pound 1973原版vinyl在30年前听起来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




第二组

Strawberry field forever - Peter Gabriel - Flotsam and jetSam 2019

Strawberry field forever 2009 remastered - Beatles - magical mystery tour 1967 

Strawberry field forever这首歌就不用多做介绍了,Peter Gabriel - Flotsam and jetSam 2019是一张超大型的专辑,一共62首歌5小时57分钟,有新歌,有重唱,有翻唱,还有remix,企图心庞大,但是我没搞懂为什么要把Strawberry field forever这首翻唱曲放在disc1的第一首,是致敬?还是定场诗的作用,代表这张专辑的本源是60年代的迷幻摇滚?
这一组的重点是panpot,1967年目前的多轨录音机还没有发展出来,只有两轨立体声的录音机,所以那个年代的多轨录音是利用多次的并轨办到的,所以在音像(sound image)的呈现上会跟现代一次成型的panpot不太一样。

Strawberry field forever - Peter Gabriel 2019

integrated = -18.1dB ,momentary max = -10.3dB , true peak = -2.2dB ,range = 9.3dB ,

lowest note : upright bass @ 36Hz ,low-end roll-off @ 43Hz

Strawberry field forever 2009 remastered - Beatles 

integrated = -14.7dB ,momentary max = -9.6dB , true peak = -0.7dB ,range = 8dB ,

lowest note : kick ,low-end roll-off @ 60Hz

在我个人的best vocal all time里面Peter Gabriel 排进前5,Beatles没进前10,不管是John还是Paul,但是Strawberry field forever的这两个版本比较起来,1967 multi-mono remastered版本碾压2019最新科技,每一个mono的声部,不管是鼓组,弦乐,电吉他,vocal,都让2019的立体声听起来弱爆了,在动态,音色丰满度跟结像能力上全面胜出。




第三组

Big time extended mix - Peter Gabriel - Flotsam and jetSam 2019

Big time - Peter Gabriel - shaking the tree-16 golden greats(remastered)1990

Big time-remastered - Peter Gabriel - so special edition 1986

同一首歌在不同的年代,经过不同的混音及不同的母带处理过程,在mixdown的频率响应平衡及mastering的响度处理上,都可以听得出,当下那个年代的技术规格对于作品的影响。2019的extended mix是由Tom Lord-Alge 操刀,可以视为目前流媒体的音乐资料的标准规格。

Big time extended mix 2019

integrated = -16.3dB ,momentary max = -10dB , true peak = -1.1dB ,range = 3dB ,

lowest note : kick ,low-end roll-off @ 45Hz

从数据上看起来extended mix 2019是完全按照流媒体的响度要求制作,在频率响应平衡上是频宽最宽的版本,40-60Hz及8-10KHz频段比另外两个版本在比例上都高出一些,听感上显得明亮,欢快一些。

Big time(remastered)1990

integrated = -12.6dB ,momentary max = -9.7dB , true peak = -0.3dB ,range = 3.5dB ,

lowest note : kick ,low-end roll-off @ 45Hz

1990 remastered版本在母带处理过程中加入expander,将原本混音中的节奏组动态强化,在clap上面尤其显著,歌曲开始以后前两三个clap跟vocal同时出现的部分可以听到在clap出现时vocal也同时变大,attack约20-50ms,release约100-200ms,这是1990 remastered这个版本一个小毛病。

Big time-remastered - Peter Gabriel - so special edition 1986

integrated = -8.6dB ,momentary max = -5.4dB , true peak = 0.6dB ,range = 3.3dB ,

lowest note : synth bass ,low-end roll-off @ 36Hz

1986 remastered版本是响度最大的版本,也是低频延伸最低的版本,expander的问题也存在但是轻微的多,应该是因为release time比较长,过渡的比较平滑一些,所以不那么明显。

这三个版本里面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这个1986 remastered版本,不仅是因为高响度的先天心理优势,也是因为在瞬间的动态反应上表现的最好。2019 extended mix次之,中规中矩没有任何毛病,个别乐器音色最自然。1990 remastered版本因为expander的问题实在有点干扰我,只好排在第三。 


换完低音单元的V1和新发行的V2,在试听中都能恰如其分的完成监听的任务,解析能力以及营造出来的声场明确程度都相当不错,V2在中频700 - 1KHz的区域的动态明显要比V1更好,在人声跟电吉他的音色上表现的非常清楚,V2有更厚实,口型更清楚的人声,颗粒感更清楚,细节更多的电吉他。更open,更pop-out的中频,更活泼,更现代的音色。

从只是要换一个低音单元开始,到花了一个月测试kali in8 2nd wave,这个过程其实还蛮有趣的,只是四只十多公斤的喇叭每天在控制台上搬来搬去,一会儿直着摆一会儿横着摆,真是有点折腾啊 :)

接下来就是等 Kali IN-5 正式上市了,敬请期待。


K&L Audio 中国大陆区总代理
嘉言(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010-65765620 www.galyet.com


文章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kC2XAu35yvohmSlplpQySg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