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体声像与立体声宽度的指南
- 作者:Mastering The Mix
- 出处:https://www.masteringthemix.com/blogs/learn/guide-to-panning-and-stereo-width
- 翻译:安小匠
想让你的混音像一幅量身定制的声景(soundscape)一样环绕着听众吗?关键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声音往左或往右平移,而是要精心雕琢出一个完整、丰富的立体声像(stereo imaging),让听众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鲜活的音乐世界。
在这份指南中,你将学习如何掌握立体声像的技巧:如何有目的地放置声音,如何在不破坏单声道兼容性的情况下使用声场宽度增强工具,以及如何打造声音的深度、高度和宽度,将你的混音无缝融合在一起。
音乐制作中的立体声像(Stereo Imaging)是什么?
立体声像,指的是在一个音轨中声源的感知空间位置,它本质上是你的音轨所处的“空间(room)”。有些空间听起来狭小而干涩,而另一些空间则显得宏大且富有回响。
每种乐器在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取决于其平移位置、频率响应和整体音量。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每条音轨上的混响或延迟量,这有助于我们的耳朵判断每种乐器距离空间“墙壁”的远近。
然而,音乐存在于一个三维空间中(如果你把时间也算进去,那就是四维),这意味着多个因素共同塑造了音轨的立体声像。
宽度(Width)
宽度是指左右扬声器中声音的感知间距。这是最容易操控的维度,通过每条轨道上的声相(Pan)旋钮进行调节。它代表着混音的左右边界。
深度(Depth)
深度是听众与混音“后墙(back wall)”之间的感知距离,它通过音量级别、混响和其他基于时间的效果进行控制。
(译者注:“back wall”是混音中的一个比喻性概念,它代表了音源远离听众的感知位置。混音时,听感上声音距离我们的双耳“远”,就意味着混音的深度值高,反之亦反。)
图 2 图解“深度”参数。(图片来源:编译自原作者配图)
高度(Height)
高度指的是听感上从最底端到最顶端的距离。在混音中,它象征着“地板”与“天花板”,低频声听起来像是贴近地板,高频声则像是靠近天花板。
构想一下你的音轨在空间中的排布
各维度平衡良好的立体声像,能让音轨在整体声场中给人以宽广、饱满之感,涵盖从低频到高频、从前到后以及从左至右的各个方向。
在塑造一首曲目的立体声像时,尝试在三维空间中想象每种乐器的位置:
- 立体声乐器可能从房间的左侧一直延伸到右侧,而单声道乐器则会整齐地位居中央。
- 低音乐器会更贴近“地板”,而高音乐器则更靠近“天花板”。
- 没有混响的干轨道听起来像在房间前方,而混响强烈的打击乐器则会位于房间后方。(译者注:房间的“前方”和“后方”,是相对于站在房间里的我们与声源的距离而言的,离我们近就是“前方”。具体可参见图 2。)
图 4 立体声场是朝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展开的。在构想曲目里各个元素的声场位置时,就离不开空间思维。(图片来源:本文原作者)
David Gibson在他的《混音的艺术(The Art of Mixing)》一书中对这一概念作了很好的阐释,尽管其中的音频和视觉参考略显过时。通过想象各种不同风格的独特混音,我得以理解每种乐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立体声像中定位它们。
用于塑造宽广立体声像的工具
既然你已经了解立体声像的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些能够让你的混音听起来更宽广、平衡且具有沉浸感的工具与技巧。
调节你混音的声相位置
声相(panning)是塑造立体声像的最有力工具。通过它,你可以将乐器声在水平方向的空间内定位,从而有效决定混音左右边界的范围,以及各乐器声与这些边界的距离。
传统上,底鼓、军鼓、贝斯和人声轨的声相会设置到正中央,因为它们是混音的焦点。其中:
- 底鼓和军鼓提供了歌曲的节奏,所以保持它们居中非常重要。
- 由于我们耳朵感知声音的方式,我们很难判断低频来自哪个方向,所以低音重的音轨通常也被留在中央。
- 此外,主唱是混音中最重要的元素,必须放在中间靠前的位置以吸引听众注意力。
当混音的中心部分确定后,剩下的立体声场就变成了你的创意天地。通常来说,最好将低频乐器(如底鼓和贝斯)的声相靠近中央平移,而高频乐器(如吉他、键盘和鼓组上方麦克风)则平移到两侧。
一个常见的例外是鼓组。将鼓组视为一个立体声乐器,而非多个独立音轨,可能更容易处理。例如,底鼓和军鼓的声相都居中平移,而踩镲和嗵鼓则通常被平移到相反的两侧。
图 5 不同乐器的参考声场位置(水平和垂直维度)。(图片来源:本文原作者)
声相旋钮有无数个位置,但有时更少的选择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LCR声像定位”(LCR panning)的概念:将声音元素严格地放置在左、中或右声道,以最大化对比度和立体声宽度。采用LCR声像定位时,你仅将乐器的声相设置到左声道(-100声相值)、中声道(0声相值)或右声道(100声相值),这样乐器之间就有了充足的空间,有助于创造出一种宽广的混音效果。
许多工程师采用了改良版的LCR声相定位法。对于最重要的音轨,他们将声相设置到混音的中央或两侧;并且,他们把使用较少的乐器分散平移到整个立体声场中:从而增加一种分离感。在处理内容繁杂的音轨时,这种方法尤为实用。
选择正确的声相视角
在混音时,为乐器设置声相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采用哪种视角。通常来说,有三种选择:
- 表演者视角:根据乐器在舞台上现场表演时的位置来设置声相,这假设了从表演者的角度来看的效果。在平移鼓组声相以确定踩镲和嗵鼓的位置时,通常会使用这种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如果鼓手使用的是右手鼓组(right-handed kit,适应右手使用习惯的鼓组),那么踩镲会被平移到左侧。
- 观众视角:是根据乐器在舞台上的实际表演位置来设置声相,仿佛你正坐在观众席观看表演。按照这种方法,踩镲会被平移到右侧。
- 第三种选择则是根据你的意愿随意放置乐器,不必拘泥于舞台布局。
图 6 表演者视角下的声相设置。底鼓和军鼓放在正中间,三个嗵鼓自高音向低音逐渐向右平移;踩镲和吊镲则分别放在最左和最右的声相位置。(图片来源:本文原作者)
图 7 观众视角下的声相设置,与表演者视角下的设置正好镜像相反。(图片来源:本文原作者)
为何要以单声道进行混音(尤其在设置声相时)
关于设置声相的操作,还有一点需注意:尽管听起来可能不合常理,但最好在单声道下监听并确定声相位置。调整出宽广立体声像时,最难的部分之一是解决频率平衡问题。而以单声道混音有助于平衡频率并避免声音掩蔽(masking)。
显然,在单声道下调节乐器的声相时,你无法听到乐器在立体声场中的移动,但音轨的变化却依然可辨。每种乐器的声相位置会影响整体混音的音质与平衡。
谨记,若单声道下听起来不错,那么立体声下必然表现出色。既然已掌握了塑造立体声场的基础,下面来看一些能帮你打造更宽广、更具沉浸感的混音的技巧。
使用哈斯效应(Haas Effect)拓宽你的混音
有一种快速且简单的方法,可让你的音轨听起来更宽广:复制音轨并将它们分别硬性平移到最左和最右。当然,若左右音箱播出完全相同的信号,本质上等同于单声道播放。但如果对其中一个音轨应用延迟等基于时间的处理,就能借助一种心理声学效应,使听众误以为听到的是两个不同信号,从而使音轨听起来明显更宽广。这被称为哈斯效应或优先效应(precedence effect)。
一个绝对能拓宽混音立体声宽度的方法是使用立体声增强插件,如Mastering The Mix旗下ANIMATE插件的GROW模块,该模块能借助优先效应轻松提升选定频率的宽度。最棒的是,GROW可动态应用,仅增强特定信号。例如,你可以使用滤波器聚焦于某一特定频率范围。这使你能够提升混音中的高频部分而不影响低频,保持混音的清晰度,避免声音浑浊。或者,你可以调整阈值控制,使得只有最响亮的瞬态峰值被增强,从而创造出一种节奏性的抽吸效果(pumping effect),这非常适合于合成器短音(synth stabs)和主音线条(lead lines)。
图 8 使用GROW模块,通过聚焦特定的频率范围,动态增强你音轨的立体声宽度。(图片来源:Mastering The Mix)
然而,这种技术可能会导致相位问题。因此,重要的是保留当前正被处理的音轨(即:用于创建立体声效果的音轨)的第三个版本,将其居中平移(并降低音量),以帮助保持单声道兼容性。在导出最终混音之前,使用可视化检测工具(如Mastering The Mix旗下的LEVELS)检查相位问题。
使用音高微调(microshifting)实现细腻的宽度拓展
若要实现更为显著的立体声拓宽效果,可运用音高移位器(pitch shifter),将每条音轨的音高分别调整几音分。音色的差异应恰到好处,足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又不会造成不和谐感。
另一个选择是对两条音轨同时添加合唱效果,它结合了延迟和音高变化,能让声音听上去像是多把乐器在同时演奏。添加适量的合唱效果,足以使音轨之间产生分离感即可——过量使用会导致混音听起来像是在水下。
双轨录音(Doubletracking):最自然的立体声拓宽技术
你并非总能有机会对表演进行双轨录音,但一旦条件允许,这种技术几乎总能为你带来出色的分离感和宽广的立体声像。双轨录音指的是录制第二遍完全相同的表演,并将其叠加在原始轨道之上,通常会将这两轨分别硬性平移到左右两侧。
像哈斯效应和音高微调这样的技术是通过改变时间来将复制的录音与原始录音区分开,但双轨录音实际上使用第二次录音来捕捉更多差异,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分离感。
当然,你仍然应该尽量使重新录制的第二轨音频尽可能接近原始音频。很自然地,你会捕捉到稍有不同的时间感、音准和音高,这有助于在原始声轨和复制的声轨之间创造出更明显的分离感。毕竟,这部分仍然需要保持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性。
如果无法进行双轨录音,可以借助一些专门的插件,例如Waves Doubler、Abbey Road Plugins或Reel Artificial Double Tracking(Real ADT),它们都可以提供帮助。(译者注:上述三个插件均为Waves Audio的产品。)
图 9 Waves Real ADT插件,可以模拟基于磁带延时的声音加倍(vocal doubling)效果。(图片来源:Waves Audio)
总结
创造宽广且沉浸式的立体声像,不止是简单地调节乐器的声相平移,而是要构建一个三维空间,让每个元素都有其呼吸的空间。运用LCR声像定位、哈斯效应、音高微调和双轨录音等技巧,能为你的混音带来清晰度、深度和活力。
别忘了检查单声道兼容性,并有意识地运用混响、均衡器和立体声像插件等工具。当一切恰到好处时,平衡良好的立体声场不仅听起来美妙,更会带来舒适的听感,吸引听众沉浸于你的音乐——从首个音符到曲终人散。
多去尝试、相信你的耳朵,让你的混音在全方位的声景中焕发生机。
可下载 Midifan for iOS 应用在手机或平板上阅读(直接在App Store里搜索Midifan即可找到,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下载),在 iPad 或 iPhone 上下载并阅读。
文章出处 https://magazine.midifan.com/detail.php?month=2025-07#14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