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技巧:这些音频黑话都是什么意思?

音频圈 发布于2022-02-26 暂无评论

用来形容声音的词可谓五花八门,muddy(泥泞的)、tinny(像锡的)、warm(温暖的)、harsh(刺耳的)。有些本义看上去与音频毫无关联的词却能用来形容声音的特殊质感,对于音频学徒来说实在不算友好。事实上,即便是音频工程师对于音频术语的理解也未必所见略同,因此仅靠主观词汇来形容声音难免有其局限性。

源YouTube频道:Audio University
源视频地址:www.youtube.com/watch?v=wdkrqIqz5Ek


YouTube频道Audio University的博主Kyle自己在刚开始学习音频工程时也深受其扰,积累了多年工作经验后,他决定分享自己对这些常见音频术语的理解。首先将人耳可听到的频率20-20kHz划分成六大频率范围——超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不同的形容词描述的问题往往对应着某个特定的频段。比如,中低频段(200-700Hz)的能量过多时,通常被描述为浑浊(muddy)、轰隆隆(boomy)、盒子感(boxy)。


显然,要熟悉并了解这些形容词的含义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而这些术语并不能直接对应到问题频段,需要音频工程师学会这些“黑话”的含义并在脑中用音频语言系统加以翻译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那么,有没有方法能将主观的听觉体验转换成客观的专业术语呢?直接用某一频段的能量过多、过少来描述问题,修正混音自然也会变得更简单。Kyle分享了他在大学时教授给出的一种训耳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音频工程师的听音能力,让你更容易发现混音中的问题,取代意义模糊的形容词,快、准、狠地定位问题频段,一步到位。关于该方法的详细解释,记得拉到视频最后一部分查看哦!

PS:
📝视频中最后出现的训耳工具网址是
webtet.net/apcl/#/parametric
📝Kyle还针对性地写了一份高效训耳指南
audiouniversityonline.com/ear-training-for-mixing-engineers/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的话,请点赞、留言。呼声高的话我们会尽快译制指南内容哒!🤗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