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混出名堂」混音挑战赛圆满落幕
2025年10月24日,备受业界与音乐爱好者瞩目的“混出名堂”混音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于上海音乐学院零陵路校区圆满落下帷幕。经过层层选拔的十六位顶尖选手齐聚一堂,在线上线下无数观众的共同见证下,展开了巅峰对决。本次决赛采用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通过多家主流音视频平台实时呈现赛场盛况,成功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全球各地的观众得以云端共聚,共同见证了这一音频盛事。
本次决赛邀请了多位评委和嘉宾,从多个维度对选手作品进行了严谨而专业的评审,以精辟的点评与独到的见解,为所有参赛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开幕式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于阳首先对本届赛事的高水准和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随后介绍道:“上海音乐学院目前也已开设了音乐工程、录音艺术等相关专业,致力于系统化地培养下一代音乐制作人才。我谨代表学院,欢迎所有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们积极报考,在这里开启你们的专业之路。”
龙健集团董事、MIDIPLUS CEO黄健恒在致辞中表示:
“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混出名堂’决赛现场。作为致力于服务音乐创作者的品牌,我们为能够举办这样的赛事感到自豪,也祝愿所有选手稳定发挥,取得满意的成绩!”
幕后圈创始人李泳彬则分享了他的初衷,同时激励选手们坚持梦想,通过此次比赛“混”出属于自己的名堂。
本届决赛采用分层竞技模式,针对不同组别的选手设置了差异化的考核内容:
新生组的角逐集中于一轮速混比赛,重点考察选手在有限时间内对混音基础技能、音乐平衡感及初步创意的快速把握与实现能力。
专业组的竞争则更为激烈与全面,分为修音、速混、母带三个独立环节,分别考察选手在不同制作环节的专业能力。
为匹配严谨的赛制,决赛采用了系统而细致的评分标准:
修音环节着重考察选手在音准修正精度、节奏对齐度、音色质感保留、情感传递完整性等方面的基础功底。
速混环节则侧重于创意表现、表达呈现、频率平衡、动态处理、空间营造等综合艺术与技术把控能力。
母带环节旨在检验作品最终的全频段平衡、整体响度控制、立体声场优化等关乎成品质量的关键技能。
在作品评审环节,各位嘉宾评委对选手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专业点评。评委们不仅精准指出了作品在频率平衡、动态控制、空间塑造等方面的技术亮点,更从音乐表达、情感传递、风格契合等艺术层面给予了中肯建议。这些点评既是对选手技术实力的客观评判,也是一次难得的现场教学,让选手与线上观众都深刻理解了专业混音的艺术追求与技术边界。
本次决赛创新性地设置了大众评审团,由复赛32强选手代表组成。他们在观摩比赛的同时,也从创作者的视角对作品进行点评与交流。这一环节不仅为选手和评委提供了来自同行视角的参考,更营造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赛事氛围,体现了“以赛会友、以评促学”的赛事理念,让最终的评分维度更为多元和全面。
决赛现场战况激烈,精彩纷呈。选手们提交的作品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准与多元的音乐审美。经过评委团的慎重评议,各组别的获奖名单最终尘埃落定:
「新生组」
一等奖:林宏槿
二等奖:陈乐恒、付晨昀
优胜奖:黄思成、陈银浩、李欣芮、陈炜、李静欣
「专业组」
一等奖:曾梓轩
二等奖:赵晨辰、燕籽麟
优胜奖:刘云鹏、胡昊辰、孔令祎、苏逸、钟映江
在热烈的掌声中,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曾梓轩发表了获奖感言。他的发言充满了谦逊与感恩,他表示:“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要衷心感谢组委会提供的宝贵平台,感谢评委老师们的专业认可,也感谢所有参赛同伴,在切磋中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进步空间。”
通过本次比赛,选手们不仅收获了荣誉与奖励,更赢得与业界大师深入交流及未来合作的机会,为他们的职业音乐道路开启了新的篇章。
“混出名堂”混音挑战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次中国音频行业新生力量的集中检阅,为行业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混出名堂”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打造更专业、更国际化的音乐交流平台,持续推动中国音乐制作水平的提升,让更多声音被世界听见!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